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10个精华要点提炼,现代人得多学多练!
人生哲学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度过人生、如何安排人生的大问题,换言之,也就是要解决人生关切的问题,小至人的生、老、病、死,生存与生活问题,大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归宿等问题。总而言之,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问题,人生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人生理想问题,是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但能够获得关于人生哲理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能够从中得到如何有意义的度过人生、如何安排自己人生的深刻启示和教益。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活、实践、交往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不断反省人生道路的智慧结晶。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价值取向各异,人生道路自然呈现出不同的选择方式,因而也就有了对人生道路的不同评价和不同的评价方法坐标。
那么,中国的传统人生哲学都有哪些要点呢?作为今人,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到哪些营养和经验呢?一起来看哲学诗画为你整理的10个精华要点提炼。
1,人生能苦能乐,先人之苦而苦,后人之乐而乐,生活朴实、节俭。
艰苦朴素的思想作风构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在今天提倡弘扬以苦作乐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要弘扬这些优良传统。培养、建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更好更大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2,保持个体人格尊严。
西方有人批评中国文化“不讲个体人格”,这有些夸大。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虽不如西方文化那样强调尊重个体个性,但却并没有不尊重个体人格。在这方面,儒家、道家都有许多尊重个体人格的论述,道家更加提倡个体人身自由。所谓“庄子精神”,主要是指他的人生自由、放达、追求理想境界的精神。儒家虽有压抑个性的弊病,但也有不少强调个体人格独立的思想。
3,人生处世“中庸祥和”,适可而止。
“中庸”之道是儒家人生哲学中的核心理论,所谓“极高明”就在于它“不偏不倚”“不激进也不保守”。过去我们在很长时间里把“中庸”之道误解为“不讲原则”的“好人主义”加以批判,现在看来这是一种文化的曲解。其实,“中庸”是“极高明”的处事哲学,只有坚持“中庸”之道,才能“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好的人文环境,才可能避免与克服片面性与极端主义。
4,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
在中国传统多元文化的人生哲理中,不同程度的体现着一种精神动力源泉,就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如果把这种理想加以高度概括,那就是人生对于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尽管儒、道、墨、法、佛各家对真、善、美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是对这种精神追求却是共通的。“真”是本体性概念,“善”、“美”是伦理性、认知性概念。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都以改造现实世界为人生最善、最美的追求。儒家把这种至善至美的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为此而奋斗是人生或生命的最高价值,可以让生命获得不朽。
5,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周易》乾卦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传曰:“地势坤,君了以厚德载物。”理想人格的气质应当自强不息,应当是以深厚的德泽化育万物。这种文化精神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反映了中国传统人生哲理的深层精神追求。
孔子晚年对弟子讲述自己的心志时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曾子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话都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吸取与借鉴。
6,注重人生修养、安贫乐道。
中国文化提倡反躬自省,著名哲学家梁漱溟认为:“儒家孔门之学要在反躬修己。”传统人生哲学中的“贫而乐”,是指人生不以贫苦为忧,反而乐志于道,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仅儒家,道家也非常重视人生修养。《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这就是让我们学会“知足常乐”,“少私寡欲”。
7,不蛮干,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道家的处世哲学强调“因顺自然”,不可任意妄为。《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家的哲学告诉我们,人生要小心谨慎从事,不可胡乱作为,不可违背自然的力量。凡事,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8,善于“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中国的许多文化典籍中,对于“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有过很好的总结与概括,是指导人生处事的重要哲理。《周易》坤卦初六爻辞中有“履霜,坚冰至”的判断,这揭示了一个重要思想:看问题,处理问题,思想不能僵化、凝固,当你“履霜”的时候,要想到它会在气温继续下降的条件下,变成“坚冰”的。
这些人生哲理,既提高了人们观察、分析人生道路的能力,又可以知其所为而避其不可为,做到事情的周全和人格的完整。
9,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外界的荣辱所扰动。
中国文化长于悟性辩证思维,古者圣贤对于人生的吉凶祸福,社会的安危治乱,常有比较透彻地观察与分析,成为指导人生宝贵的至理名言,是中国传统人生哲理的颇有价值的精神财富。《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谜,其曰固久。”
传统人生哲学告诉我们,要经常保持清醒头脑,保持自己的节操,而不能忘乎所以,不能因为外界的扰乱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和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10,谦恭有礼,凡事学会给自己留有余地,不把别人逼入绝境。
儒家和道家都特别注重人的自我调控、自我修养、处处以谦恭待人,不为人先,留有余地。孔子非常谦恭好学,《论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他还经常教导弟子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道家在这方面更为深沉、持重,老子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接着他又解释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就是教导我们做事要给自己留有后路,不能把别人逼入死角和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