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档案对话孙振华| 一场浪漫的雕塑独白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今天我们来一场浪漫的对话。
本期人物是深圳雕塑院院长,
艺术评论人,文化学者,
著名学术活动、展览主持策划者,孙振华。
如何明智地选择生活,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我们编者从孙老师身上获得的启发,也是本篇首先要谈的话题,这样的开头可能不太浪漫,或是有点沉重,但人物身上传达出的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精神,是五四后我们一直稀缺的,也是当下时代最需要的。欲知在生活面前怎么变得聪明,我们来看看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领航者,孙振华的人生路径。
♪
♪
1986年,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第一批博士生,后留校任教,1993年,放弃安稳的学校生活,即从学术、教育,到直面艺术市场,那时,初衷是什么?或者说转战到深圳,自己心想的发展路径是什么?如今实现成果的满意度是多少?
其实这是两种诱惑,在学校做学术可以功成名就,相对来说,从杭州去深圳,学术发展会受损,但我觉得书斋生活有局限,当时我南下的想法主要是从我导师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
老先生当时已经80多岁了,可以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和学术研究,我觉得在他身上我已经看尽了自己的归宿,就像看电视剧一样,已经提前把结局都看到了,里边的人再怎么演都是那个结局,所以看着看看就没有了激情。我想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我想自己的人生应该有更多更能性。
我是那种不愿意看到生活结局的人,我们之所以还努力生活着,正是因为它有很多不确定性,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如果都是已知的,循规蹈矩的,我们过着也就没意思了。
这可能跟性格有关系,有人建议我退休后去当个美术馆长,年薪60万,我想的是,退休后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真去当馆长,就没有什么可能性,那样很没意思。我就想的,就是做各种有可能性的事情,这是一种自由,钱换不来这种自由。
♪
♪
您的这一选择,说不上多么理性或者感性,但它很明显是基于您的自我认知的,您对自己这么清晰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
这可能跟我的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其中我母亲对我影响很大,她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解放前读师范学校,母亲对我们的教育与其它母亲不一样,她很尊重我们,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她从来不会叫我的小名,而是很正式地称呼大名。
那个年代,别的母亲都像放羊一样,对孩子很粗放,我母亲很细致,她让我感觉到,人不是仅仅为了一个面包来到这世界的,他应该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要去体会,人也不要为了一些利益而委屈自己,要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
我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长大的,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比较自由,崇尚文学,我们家几个孩子都喜欢阅读,父母出差带回来的礼物就是书。
生活穷困的家庭,一般容易产生翻身解放的心理,总想以后我要吃到什么饭,住什么房子,我们当时生活条件也不是太好,但是母亲让我们觉得人不是为了吃几顿饭才活着,使我养成了一种比较理想化的,不被现实功利所左右的人生态度。
♪
♪
自由是对人自我意识的启蒙,70年代自由开明的家庭教育,即便在今天也难能可贵。现在您是一院之长,一位管理者,那么作为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者,您如何中和自由与管理?
我是一个不爱管的人,对待同事我尽量不烦他们,他们也不要来烦我最好。我不喜欢干预别人的自由,有时候同事请假来找我签字,我问他们请假时间够不够,不够就增加一点,比如,人家母亲病了,有什么事比这个更大呢?让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什么意义呢?你让他早回单位没意义,能干好事么?不如在家把事情弄好再回来。
后来我们团队养成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工作时间是弹性的,不强调坐班,我们中午提供一次午饭,大家一般都会来吃饭,有什么事吃饭的时候说说,布置一下,完了各干各的,最后我们看结果。
平时有了自由,到真的有了突击性工作,大家领了任务会主动去做好,也不分工作时间长短,是白天、晚上还是周末。有时候项目紧急,有些同事就搭帐篷住在工地,我还是蛮感动的;我并没有要求他们,为什么这样?因为平时的自由、善待,否则,他们也有选择的权利,我一直说国家有一个大的气候,但是我们单位可以营造一个小气候,一个人性化的,很自如、随意的,让每个人能够得到自由发展的小气候。
♪
♪
自由浪漫主义有一种魅力——让人保持青春,从您身上我们看到了,对于现在同样正青春的80、90后,您最想说点什么?
我觉得他们跟我们不太一样,我们成长在毛泽东时代,已经被那个时代塑造了,我们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首先会考虑对集体好不好,这就是我们过去说的整体观、大局观,我们根深蒂固的意识是,自己不可能是自己的主宰,个人之外还有一个大目标,还有一种强大的超越个人的东西,所以,我们习惯于把个人放在一个集体的格局中来思考问题。
但是80、90后可能会觉得自己就是整个世界,喜怒哀乐由自己决定,凡事以自己喜不喜欢、开不开心来决定,出发点是我想怎么样,他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当我门知道80、90后的普遍心理后,如果想在自己的同代人里脱颖而出,就要在很多方面调整自己。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跟着随波逐流,你就是众多80、90后中的一员,如果别人都这么做的时候,你自己跳出来,让自己有所改变,更有担当、更有责任心,更不计较得失,可能会更有收获。
比如在文化知识结构上,除了天天玩微信,对你对传统国学的东西很热爱,可能以后你就能具备同一代人这方面所缺失东西。要反向思考,你把上一代人的优势和问题和同代人的优势同时并置,形成综合优势,从中规划自己的方向,岂不是更加聪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