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探秘世界水晶之都历程的鸿篇巨制
——有感于《主角是农民》的擘画结构
徐月祥
由作家王成章和韦庆英合著的报告文学《主角是农民》,是继《先生方敬》之后,又一部让我失眠的长篇巨著。作家以55万字的倾情演绎,饱蘸浓情的笔墨,启开一段曾经发生在东海大地上风起云涌般的水晶潮,时至今日,虽然潮水退去一次又一次,不绝如缕的潮水,依旧时常涤荡着人们的心岸。于是,上岸的人们,凭借着对水晶炙热的情怀,瞅准机会再次投入淘晶的浪潮中。一直沉湎于水晶浪潮中的人们,早已视水晶为恋人,视水晶为家人。很多人把水晶当做倾尽毕生的事业。他们在成就这份事业的过程中,以水晶为媒介,让东海大地上的水晶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上的水晶,成就东海淘晶人的美好梦想。在彼此的成就中,悄然成就了东海,世界水晶之都的美誉。
一,诸多的人文关怀,兼顾客观与真实,让人读出亲情般的温暖
作家开篇就想与东海彻夜倾谈,可谓开篇定江山。定的是语言的基调,亲和而又真诚。真实而又准确。定的是淘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执着。既然要倾谈,那就是敞开心扉的坦诚,是畅所欲言的倾诉,是情到深处的情不自禁。这一倾谈,就谈出了马陵古道。谈出了尹湾汉墓出土的《神乌赋》,谈出了青湖镇小店村遗址上的旧石器属大汶口文化。这些古韵深厚的东海历史,都与土地有关,皆被厚土深藏于地下,比如水晶。就谈出了东海大地上,无数淘晶人为了心中的梦想,行走在异国他乡淘晶时,发生在自己身边,或是亲身经历的遇到抢劫、枪杀场面的惊心动魄。客观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所以他们也有遇到淘晶路上的善意相助,遇到的淳朴关怀。谈出了无数淘晶人以水晶为媒介,当然,这一媒介的运作,人是主宰者。有人类的地方,难免就会有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围绕这些情感叠加的矛盾冲突,以人物勾连的故事,又以故事粘连人物,不知不觉中,读者早已深陷其中,你会为人物命运担心,也会为淘晶人终于淘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宝贝水晶而释然开怀。所谓可读性,在《主角是农民》的报告文学中,是非常浅显的形容,我必须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句子,来真切表达我的感受,丝毫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
在纷繁复杂的人物与故事互相粘连不清的诸多素材面前,作家独具慧眼,以如椽之笔,挥洒自如,铺排有序。这一铺排,就让我浮想联翩。我至今依然记得,东海县第一届水晶节举办的时候,我在白塔埠镇机关,作为一个文艺青年,全程参与制作参展花车的过程。而花车上的标语就是“东海水晶甲天下,天下水晶数白塔”。有幸参展的乡镇都不甘心落后,都想争第一。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时过境迁,东海人真的把水晶做成了世界第一,而且让东海成为世界水晶之都。
在《主角是农民》里,作家为一个水晶人杨正山,倾尽了太多的笔墨,站在全景式的角度,以史诗般的叙事情感,让人读出亲情般的怀念。作家写杨正山,说他是一个勇敢的冒险家,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一个浪漫非凡的梦想家,兼具诗人。由于他的内心世界过于浪漫,过于柔软,过于丰富的想象力,让他时常诗意盎然。诗人时常以纯粹的性情,呈现出自己的天真。所以,他也许不是一个真正的商人,因为他的灵魂,最先看见的是人,而不是利益。因为杨正山本来就是一个特别多才多艺的老师。杨正山作为一个商人,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善良无底线。他不忍心看到一起淘晶人为了购得心爱的水晶,因为缺钱留下的遗憾,宁愿承担借钱人不会还他的风险,无休止的借钱给别人,时常与不配合的女儿闹红了脸。结果,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文本里的杨正山,是东海水晶走向世界,又是世界水晶成就东海的重要人物,毕竟是他,首先开辟了国外水晶市场,马达加斯加。这个传奇式
的淘晶人,留在人间最后一张照片,是满头沧桑的白发,是写满心酸的脸颊,以及满肚子委屈与不甘心的倔强。是的,他不甘心,多么不甘心的他,最终客死他乡,死在马达加斯加的异国他乡,纷纷雨,纷纷泪,受到他恩惠的人,接受他教诲的人,从世界各地前往吊唁,或者委托自己的亲友、家人前往哀悼。这样的哀悼,是杨正山,也是《主角是农民》里,无数淘晶人骨血里流淌的质朴与做人的简单和善良、他们不能不来,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更不能违背自己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一代传奇人物杨正山,终于把生命耗在65岁的年龄上,留下几千万的债务,落在生前最是疼爱的女儿杨旭的身上。作家之所以花费了浓墨重情来写杨正山,因为在杨正山的身上,高度浓缩了东海淘晶人,能够把水晶做大做强,靠的不仅是那份执着,以及对于富裕生活的追求,更是凭借农民的质朴,凭借良好的品行和道德,从来没有欺骗,没有对于良心的辜负。哪怕一次都不可以。这是作家探秘东海成为世界水晶之都秘诀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有一颗水晶般的心,纯净,透明。试想,每一个富有情感的读者,当你读到作家描写杨正山富有传奇的文字,如何不被感动?所以《主角是农民》让张炜、徐则臣、陈晓明、李炳银、丁晓原这几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联袂推荐。
在“殒命天涯的‘候鸟’”这个章节,作家不敢轻易铺陈,一来话题过于沉重,沉重的笔端,情感仿佛凝滞了,沉重的害怕现场的情愫影响读者的心境。然而,尊重事实,尊重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却又是作家终究无法绕过去的迫不得已。就让这个章节中的那些殒命天涯的‘候鸟’,曾经那么鲜活的奔波于世界各地的淘晶人,天涯异国永安,故乡东海的亲人们,一刻也没有忘记你们。每每想来,哪怕离去多年,依然是音容宛在,气息温热。
二,淘晶路上的惊心动魄,让人不敢轻易卒读,成就读本扣人心弦的叙事风格
在诸多的淘晶人中,读者一定会关注哪个人物最先出场,以及为什么作家会刻意安排他成为首先。在第一章“精美的石头会唱歌”里,东非,坦桑利亚。身材魁梧的周明,不仅是第一次跨出国门去淘晶,关键是他凭借自己一身的功夫,所以底气十足。此处第一现场的描写,详细周到。尤其是人物心理描写,细腻、浪漫、柔情、果敢。面对持枪歹徒,每一个反击的瞬间,都是那么干净利落,内心深处那种临危不乱的强大气场,足以彰显周明这个人物行为处事的独特风格。作家描写周明乘坐飞机在一万米的高空,欣赏太平洋壮美的风景,碧海蓝天,辽阔绚丽,写他高空带来视野的开阔,感受遥远的地平线弯曲的美丽弧度。这样的描写,独具亲和力和穿越时空的真实感受。然而这样绝佳的心境,并没有给他带来一切遂愿的成全。因为很快,他就遇到手中拿枪的劫匪,在命悬一线的打斗求生的过程中,一招一式的竭尽全力,躲闪、擒拿,如果不是他长期习武练就的身手敏捷,预判准确,估计就连‘侥幸’这个词,让他重新捡回一条命,他都不敢奢望。那样的经历,又何止是惊心动魄,摄人心弦?第一现场真实的呈现,让读者仿佛感受到作品中时时刻刻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有第三双眼睛在默默地全神贯注,屏息凝神。这样真切感受,可想而知,除了一次次直达灵魂的深入采访,绝无捷径可走。
“你很难想象,载重汽车通过木桥是什么情形。笔直的两根原木像筷子搭在碗上一样,搭在溪涧上,汽车轮胎远比原木还要宽,车子从原木上慢慢通过,涧底流水淙淙、怪石嶙峋......”不要说这样的汽车你还敢坐,估计想想都会寒毛直竖。淘晶人倪尔波和司机老郝,同伴刘凤松半夜为了护送一车晶石赶往目的地,跑着跑着都累了,不知不觉中,倪尔波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感觉身体倾斜的很难受,特别奇怪问老郝,怎么把车子停在这里,再三询问不见回答,停车的地方在坡下,而坡上的灯光,照着老郝驾驶窗,老郝和同在后排的刘凤松早已去了天国。倪尔波摸摸自己的头部,到处黏糊糊的。就这样,同车的两个人都死了。你除了揪心的疼痛还是疼痛,要不然又能奈何?身在异国他乡,一切只能听天由命。谁能计算得出生死存亡的威胁会在人的心里投下多大的阴影?谁又能具体描绘殒命天涯的伙伴,惊魂与逃生的日子,会在内心留下怎样的伤痛?这是作家的原话,更是淘晶人厄运难测的由衷感叹。我只能原版粘贴,因为一个局外人无法去感受。尽管一位哲人说过,“心灵不在他生活的地方,而在他所爱的地方”,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为了自己心灵所爱的地方,以及心灵所爱的家人,无论物质生活的改善,还是精神生活的提升,终究离不开金钱。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同时也为了淘晶人对于水晶的挚爱,他们总是义无反顾。就这样在一天又一天矢志不渝的坚持中,他们成功了,成功的同时,也让东海成为世界水晶之都。
话题回到原点,这个时候你才明白,在许许多多的东海淘晶大军队伍中,作家为什么把淘晶人周明放在第一位来写,而不是杨正山?或许本身,周明就是作家在水晶之都采访遇见的第一人。在我以为,发生在周明身上的故事,也特别具有代表性,更加具有代表性的除了周明本身具有的沉稳老练,具有的超人的睿智,还有我们中华博大精深的武术,这也是周明面对几个持枪抢劫歹徒,最终能够生还的最具说服力的实例。出门在外,尤其是身在异国他乡,能够保命的还是我们中国人的真功夫。当然了,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邪恶与美好共存。淘晶人王红军在巴基斯坦,受到当地人特别的礼遇,走出机场,那里有专门为中国人设置的绿色通道。淘晶人周玉银特别怀念淘晶路上遇见的善良。他的同伴周克新在马达加斯加得了疟疾,十几个黑人把他抬下山,给他们钱时,他们却说,抬病人不要钱。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啊,他们还要连夜赶回去,分文不取。人心向善,从来不分肤色,不分种族。这样的感动,纵然一生都不敢忘记。我在想,如果把最早走出国门的杨正山放在首位来写,可想而知,人们对于他的过早离世便是扼腕叹息。作家不想把这样悲催的情绪带给读者。由此可见,作家的良苦用心。
三, 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手法,描写乡愁,让人读出乡愁不是简单的想家,而是人在天涯,乡愁是老树昏鸦的孤独
不是所有人在淘晶路上,都是一帆风顺的。2021年去了马达加斯加的淘晶人刘栋,一个人孤独的时候,最喜欢那首《橄榄树》,伴随着深情浪漫的歌词拓展开来的意境,苍凉而又无奈,或许刘栋本身就有艺术细胞,就有浪漫情怀。但是我确信,是作家始终具有的浪漫情怀,在勾陈这份乡情和乡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东海淘晶人,何止像杨正山、刘栋这样富有浪漫情怀和格局远大的人,我说《主角是农民》是一部特别厚重的东海农民创业史,壮美中夹杂着凄凉,无助,孤独、绝望。一个个故事缠绵而又凄美,缠绵是对水晶的欲罢不能,凄美是绝处逢生的最终慰藉。作为千千万万个读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皆是得益于作家笔下深情的文字铺排。读者深知,这些文字来源于作家一次次深入乡间田园,深入楼堂馆所直至于异国他乡的切身感受。每一次采访结束,都会有无法抑制的情感冲动,不管是夜已深沉,华灯初上,当别人陆续进入梦乡,才是作家真正的开始。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早已被采访对象那些敞开心扉的倾谈所感染,于是作家回到住处,才可以静下心来去分拣,去提炼,去重新排序。就如其中的一段话:结束采访已是华灯初上,东海的夜啊,万家灯火呼应着满天星辰,为了让颠沛流离中赚钱养家的他少一份担忧,有多少温柔贤淑的女子,操持着家务,照顾着老人,陪伴着儿女的成长。作为一个越战老兵,不由得让我想起南疆战争中,指战员们最喜爱的那首《十五的月亮》,情不自禁轻轻吟唱: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疆,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虽然外出淘晶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不是军人,也不是承担保家卫国的重任,然而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崇高理想,不也正是我们军人捍卫和平,捍卫祖国尊严,最终让国人过上安逸祥和生活的一部分吗?
在洋洋洒洒55万字《主角是农民》的报告文学中,作家如果一味的铺陈故事,纵然故事再精彩,人物刻画的再生动,也会有单调乏味的时候。为了避免把单调乏味的感觉带给读者,于是,一些特别精彩,具有文学味道很浓的闲笔,随处可见。于是闲笔就像绿草丛中的一点红,浪漫炙热,又像漫漫冬夜里的一堆篝火,诠释着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延宕。作为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它的作用是在紧张的情节中,插入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人物心理描写,从而真正起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续燃读者阅读兴趣的添加剂。诚然,闲笔不闲,必须与文本有关,与故事紧密相连。
有人难免会问,既然如此想家,那就干脆不出去就是了。同样作为淘晶人的杨怀根深有感触的说,在国外最要命的是想家,而想家却不敢轻易回来。因为好不容易带着梦想出国,带着家中老少的希望出国,而你在国外却一事无成,当你腰包空空的时候,无论如何想家也不敢回来。不然无法向故乡交代,无法向家人交代。乡里乡亲的人,一旦遇见,随便开口问你在国外怎样啊?人家淘到宝贝的人,不需要回答,举手投足间都写满了自信和幸福,而那些没有淘到宝贝的人,只能在异国他乡继续淘宝,苦苦挣扎。“思念苦无药,无处可逃”。时至今日,特别体会诗人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渲染还不够,作家偏偏又来一段:淘晶人周玉银在疫情结束后的马达加斯加海岸边,面对浪花飞舞,水光粼粼,海边吹动岸边的椰树如美女的长发飘拂,沙滩上茅草搭成的小小休闲亭里,几个东海老乡喝着饮料,听着中文歌曲“流浪的人在外想念您,亲爱的妈妈......”歌声里既有淘晶人对于自己母亲小家的想念,更有淘晶人对于祖国母亲的想念。这样的家国情怀,是属于淘晶人的,更是属于作家固有的高尚情怀。
四,人物是报告文学的灵魂,以人物拓展故事,由故事反衬人性,文本中出现的每个人皆有不同于别人的鲜活的个性。
杨正山、周明两位人物的鲜明个性,在这里不再赘言。这里不得不提及“中国玉雕大工匠”郑燕和“水晶大姐”吴兆娥两位女性。在“晶燕子”撑起半边天这一章节里,得知“晶燕子”就是郑燕子,就是后来被国家雕刻界公认的“中国玉雕大工匠”。这是何等荣誉?其实大名鼎鼎的大工匠原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她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她的骨子里从小就有不安分的因素。不安于现状,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改变,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源于她异常活跃的性格和大脑。她本来有一份安稳的工作,由于企业倒闭被迫下岗,街头夜市摆地摊,倒卖水晶项链,到处躲避城管的督查。爱人是国家正式教师,感觉特别丢面子,坚决反对她整天东躲西藏,走街串巷,头顶烈日,晒黑了肌肤,衰老了容颜。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选择和她离婚。离婚之后,她带着两岁多的女娃,更加坚定了她的水晶事业。第一次和南方人做水晶生意,她竟然在对方分文未付的情况下,敢于把将近二十万元的水晶项链赊账给人家。要知道这件事情发生在1996年,那个时候的二十万,可是她东挪西借弄来的血本。南方人考验她的胆量,信誓旦旦的说,只要燕子肯把项链赊给她,保证一个星期之后连本带利一并归还。果然人家兑现了承诺。其实她也在考验南方人的德行,因为生性善良的燕子,尽管依然贫穷,但是她的德行富有。之后,凭借这第一桶金,把生意做的越来越大,直至去购买大件水晶原石,然后苦苦钻研雕刻艺术。在东海水晶界,凭借她历来绝好的德行,很多淘晶人把千辛万苦淘来的大件水晶,宁可等她几天,也不轻易卖给别人。作家在文本中借用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多么精辟的肺腑之言。
“水晶大姐”吴兆娥的成功,更早与燕子之前。在东海人还仅仅处于温饱阶段,上午聚集屋东山,下午屋西山。干嘛?晒太阳聊天啊。不然无所事事。吴兆娥就开始琢磨利用简单的小作坊磨制项链,之后,伴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她不仅劝说家人亲戚乃至周边的邻居,同乡,手把手的交给那些姐妹们切割、粘棒、研磨、抛光、打孔、串珠、收线头......事无巨细,耐心指导。一时间,吴兆娥居住的牛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晶项链村。在1991年的十月,东海县举办第一届水晶节之际,经过中央电视台以《红色娘子军,开发水晶建奇功》为题,瞬间出名了。
我说《主角是农民》是一部探秘世界水晶之都历程的鸿篇巨制。毫无疑问,任何一件发自于民间的自觉自愿行为,都是有阻挡不住的滚滚洪流。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的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国家层面的认可,各界舆论正面引导,乃至全国范围的推广,才能推行包产到户的深入人心。在东海水晶走向世界,世界水晶成全东海的整个过程中,东海县委县政府瞄准时机,及时举办面向世界的水晶界,成为东海淘晶人背后强大的支撑力量。有了政府的支持,才有今天的世界水晶之都的诞生。这是秘诀的根本所在。作家在倾情探秘的过程中,站在一个苍鹰遨游长空的高度,来俯视东海水晶的前世今生,又在具体采访中,以一颗匍匐状态的虔诚,和一个个采访对象倾谈,这一谈就走进了被采访对象的心灵深处。尤其是那些专业角度,解读世界各地不同的水晶,特别令人敬佩。
抚往今昔,在东海水晶富甲一方的当下,能够成全《主角是农民》这本报告文学的根本因素,是我们东海大地上几十万颠沛流离,远离故乡,行走在世界各地的淘晶人,以水晶为媒介,让东海走向世界,又让世界迷恋东海,也是东海大地上,无数农民从事水晶行业的巨大精神感召,有幸遇见王成章、韦庆英两位作家,因为他(她)们的倾情付出,才有这本《主角是农民》的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