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智慧集

王阳明《传习录》下272——圣人对良知表述各不相同,如何理解?

2019-06-05  本文已影响2人  无住居士

272

原文直解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圣人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汝辈若不肯用功,连笋也不曾抽得,何处去论枝节?”

【直解】问:“良知只是一个,然而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为何他们对于《易》之理的看法不同呢?”
先生说:“圣人怎么可能拘泥死板呢?大体上是出于良知,表现一致,即便各自说法不同有什么危害呢?就如一园子竹,只要都是长着竹子的枝节,便是大体相同。如果要限定每一个枝节都一样高低一样大小,就失去自然造化之美妙了。你们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在根本上相同,也不妨有异处。你们如果不肯用功,连笋也没有长出来,还讨论什么枝节?”

笔记

圣人在良知上的一致,是精神内核的一致,不是要限定每句话、每个词都一模一样。后人学习的一大危害就是死搬教条,要求自己跟圣人所有的细节一模一样,要知道圣人只不过是因时因事具体应对,我们面对的问题和过去的不一样,自然不可能在细节上一样,不止是不一样,甚至有可能截然相反。
如何才能认得良知根本呢?唯有扎实用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