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后动”全新理解
凡事谋定而后动。如果你想要孩子优秀,就要防止孩子乱动,凡是乱动的东西,都是没有力量的,比如蚊子和跳蚤,而要少动但有力量,比如老虎和狮子。
优秀孩子的一个特点,实际上是很少失败。很少失败的关键,是事前的详细规划,事中的全局控制,以及事后的反思总结。这样,在做事之前,成或不成,心里就有相当的把握了。不是不会失败,而是概率很低。这就是所谓的成功是一种习惯。
一件事情的结果,就是一种“绝对命令”,要求生命紧张起来,不惜成本地实现它。久之,就习惯了。否则,就很容易将当下行为合理化。我可以帮学生或班级设计合理的蓝图,但是,落实的时候呢?多数有时候是一地鸡毛。这件事不可行,和因为我导致没成,这是两个概念。就是“目的、因果、全局”先搞清楚,做的过程不打折扣,确保成功。
这不是一次形成的,是千百次的练习,才能形成内在的紧张感。因为难,因为人的惰性,所以,有时候需要外部的逼迫,这叫“死去活来”,叫“置之死地而后生”。乱世出英雄,就是这个道理,把这种理解带入设计中。我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一个小陷阱。比如,跟孩子做好设计,让孩子跟老师汇报一下。然后,老师假装很感兴趣,让每个节气,把作品给自己,自己全班分享。会怎么样?(然后到节气前一天,老师再打电话或留言鼓励一下,表示期待)孩子是不是立刻有了压力?哭着喊着也要完成?这里面每一步陷阱想好,设计好,不动声色,请孩子入坑。我真是太机智了。
我们不但给孩子挖抗,也要给自己挖坑。比如,我在练习演讲时,在教师会议上宣布,每周我要在教师会议上做一个演讲。周三晚会议,我周三下午开始准备。这时候,就不得不进入“最后一分钟营救”。我现在基本上工作程序都是这样的,用日历,把事情填写进去。然后到那一天,该演讲演讲,该交作业交作业,根本没有退路。这样,就倒逼了效率。如果说,准备好了再讲,对不起,猴年马月。久之,你就成了一个靠谱的人。然后,你就养成了维护靠谱形象的习惯。
训练孩子,也要这样尝试。拿捏分寸,逐渐积累经验。问题在于,我们总想要一招致胜。这怎么可能?最后还怪招数不管用。我们跟孩子说话的力量从何而来?言必信,行必果。久之,孩子就会预测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话就有了力量。
但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前提,是谨言慎行。因为缺乏谨言慎行的习惯,最终,就成了一个唠叨抱怨,但问题却得不到解决的人。而这种谨言慎行,本身就是智力的标志。标志着我们对因果的理解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