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固化(一)
人之一生,经过少年时学校学习和家庭、社会的学习,形成了个人对世界的和社会的认知体系,有了自以为正确的思考方式,有了一套自己的解释系统,并以自我的这套系统融入了社会的大规模协作体系中。由于社会本身就有协作效应,不以一个人意志发展,有着相互制衡的作用,因此,思维的固化只是个人的思维状态而已。
思维固化的形成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本质上是追求正确的解释系统,掌握一定知识后,更为自我的判断寻求正确的解释(问题是解释本身已经脱离了事物的本真),客观上固化了认知系统。
我们的大脑前额叶是接受和综合由脑的各部位传入的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信息,并能及时组织传出冲动,给这全部结构以组织性、指导性和调节性的影响。而大脑前额叶一般在25-30岁时达到完全成熟,因此我们一般都在这时段形成了各自的、较固定的、整个的人生认知系统。
人们在30岁左右会固化自己的思维,或通常所说的世界观的成型。
固化的原因
主要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增加的责任,迫使人们要对事物做出应有的判断。
1、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
一旦个体参与到社会分工中,需要对事物有一定的判断,而任何判断都要有思维的“自洽”(自圆其说)。
而个性的彰显,使得人们为自己的思维体系不断地寻求事实的依据,更进一步固化了下来。
2、客观的赋予
人们的身份属性也需要有一定的思维体系来匹配其身份,如一定的社会职务、教师、家长等需要承担对下属(孩子)负责的群体,也要有相应的思维体系来支撑其工作的需要。客观的话语权也强化了个体的思维属性。
固化的影响
思维的固化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
1、求同性
社会的合作体系要求我们对事物有相同的认知,共同的价值体系。我们的思维也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演化以期达到同步,客观上也适应了社会协作的需要。
2、主观能动性
相对能较简单且有效的解决一些问题。由于有了已经部分证实有效的思维定式来解决一般的简单的问题,人们就不会过多地运用思考的能力(也为了节省能源)来提高效率,就如同流水线上的程式化的操作。
当然思维的固化也有其相对负面的影响
1、简单的方式会不自觉地以偏概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标签化的思维,以比较简单的因果关系解释复杂的多元系统,屏蔽掉一些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造成思维的窄化。
2、阻碍了进一步思维
在现今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的认知一直在更新迭代,思维的固化对这种更新的感觉相对较弱,相应的感知较差,不会主动的接受新知。
3、降低了人们的认知水平
由于思维的固化,使得我们不能理解事物的变化从而降低了认知水平。
4、阻碍了思维而寻求工具
也由于认知水平的降低,事物处理能力相应的降低,不会寻求思维的改变而求助于外部的方法(现在出现了各种方法论的文章),这样由于因果关系的不一样的演变,往往处理的更不得要领。
5、降低了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种能够了解、预测他人行为和感受的社会洞察能力, 不带任何评价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和经验,敏锐觉察对方经验意义的改变。而同理心的减低就不能有效的理解他人,因此,在处理协作关系时,非但不能有效的处理问题,有时还会给对方带来伤害。
固化思维是大多数成年人的思维习惯,问题是这些思维习惯又反过来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所谓的“原生家庭”)。虽然我不认可这样简单因果关系,但却有相当的家庭呈现出这种循环的现象。同时,给社会协作体系中的协作方造成相互理解的障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