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党旅行·在路上成长励志

在法兰西的一年如何改变了我

2019-07-07  本文已影响522人  Helene祝小丹

当巴黎圣母院被烈火包围的照片涌现在我的手机屏幕上时,我的心剧烈地抽搐了一下。我下意识地去翻两年前的一条朋友圈:那是我在巴黎生活的最后一天,我一个人徘徊在圣母院门口,看着阳光下长长的游客队伍。

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我在法兰西度过了将近一年的时光。

在归国的两年间,我鲜少去回忆这段日子,只是跟着上海快节奏的生活不停地往前走。直到两年之后,当我试图重新梳理法兰西一年的时候,我才惊异于这段日子在我身上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记。


在上外法语系勤勤恳恳学了两年法语后,我于2016年的秋天踏上了赴法兰西小城里昂交换的旅程。清冽的空气,铺天盖地的日光,空旷的街道,和不撑遮阳伞的路人,是我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里昂的秋天

在这个对非法语人士不太友好的国度,我没有费多大劲便安顿下来,但随之而来的文化上的隔阂与语言上的压力才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挑战。


表达自己,不做沉默的人

第一学期的法语课上,我和仅有的另一个中国女生成了典型的“沉默的中国学生”。

法国大学的法语课堂几乎没有照本宣科的教学,有的只是无休止的发言讨论。每当老师询问大家对于某某问题的看法时,班里的欧美同学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而我总是在私底下沉默着,或是反复斟酌自己的“完美答案”,直到错过了发言的时机,或是干脆觉得,讨论这样无聊的问题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实际上,大多数欧美同学的法语水平并不如我,但当我看到他们在用法语诉说自己想法时展现出来的勇气、自信与智慧是如此夺目时,我只能可怜起自己的胆小怯懦和自欺欺人。

如何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法兰西给我上的第一课,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第一课。

从中国的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我一直被要求听父母老师的话,写考试所要求的东西,做社会所认可的事情,但几乎没有人问我:你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是什么?而在法兰西生活,这却成了一种生存的基本要求。

为了改变我的“哑巴法语”,我加入了当地一个宣传动物保护的组织,作为唯一的外国人。当时正值法国大选期间,政治热情高昂的法国人总爱谈论一番当下的选举形势。

我们坐在公园旁的露天座上,就着酒精的味道各抒己见。我起初只是一知半解地听着,直到其中有人突然问我:“Helene,你对法国的选举制度怎么看,你们中国也有这样子的选举吗?”

所有人都齐齐看向了我。我一下慌了神,但我没法说我们从不在乎中国的选举,最后只好磕磕绊绊地把高中课本里的政治知识用法语复述了一遍。

那是我第一次迫切地感受到:“你的意见很重要。你是一个有想法的人,语言不是你思想的羁绊,你要去表达你自己。

从那以后,我真正开始改变自己在课堂上沉默的角色,甚至为了新闻课的作业一个人跑去电影节发布会做采访;我参加了学校的Salsa舞社,边跳舞边和社友们聊天;我独自去巴黎和南法旅行,一路上和陌生人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越多地用法语去和当地人交流,我越是感受到思想的开放与迸发,我越是觉得有不竭的话语像泉水一样从脑海里汩汩地流出来。

巴黎模联 @巴黎政治学院 里昂模联,奖品是一瓶红酒

两年后的今天,我已经能够自如地在西方文化中工作。甚至有欧洲朋友跟我说,我非常喜欢你的一点就是你总是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

从“沉默的中国学生”到“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法兰西带给我的最大的改变,也是我飞速成长的关键一步。它让我学会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保持最独特的自己。


随心而行,做喜欢的事情

法兰西的日子很慢。早晨七点多的时候,穿过刚刚喧闹起来的电车站去集市,跟精力充沛的摊主们打招呼,然后带回五颜六色的蔬菜瓜果。没课的时候在厨房里做菜,跟着视频鼓捣。上完课就在教学楼外面的大阶梯上,坐着,就着日光与和风,吃东西,听人说话。

我不像在国内一样整天为自己的成绩担心,因为那边没有太多“同龄人的竞争”,但是一想到毕业,还是觉得自己像迷了路的蚂蚁。

你想要做什么呢?

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去看周围人的选择:多少人在争夺奖学金,多少人在申请国外名校,多少人在拼五百强实习。生怕脱离了这个队伍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色彩斑斓的早市,一大早就有好心情 ^^

我当时帮一个叫做“间隔青年”的采访计划写文章,去巴黎见一个女孩。她在波尔多学习半年经济学后毅然辍学,间隔一整年,零基础考上凡尔赛建筑学院,追随自己成为景观设计师的梦想。

“我一下子有一种被梦想击中的感觉,这些才是我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她笑着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仿佛巴黎那日阴沉天空下一朵灿烂的向日葵。

我跟她说我想当记者,她就一把把我推向素食餐厅的老板做采访。

在法兰西,没有人推着我奔跑,我一个人在原野里散步,看见什么有趣的景物都绕过去瞧一瞧。

我去学跳舞,去尝试素食,去旅行,去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去巴黎的央视记者站做助理。不经意间我做了很多从前缺乏自信去做甚至不敢去想的事情。但当我不再去用力抓取那么多闪光的东西,只是用心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时,我却意外地在从容中收获了许多。

跟随央视报道法国总统大选

回国后我遇到的第一个“文化冲击”竟然是满地的共享单车。看到路人一个个扫码,开锁,轻盈地骑乘而去,我战战兢兢站在一旁,好像才真的理解了什么是“中国速度”。

从那些几百年不变的欧洲小镇回到上海熙熙攘攘的路口,我几乎不费什么劲就又加入了“急行军”。实习,上课,考试,申请留学,我多线作战,日夜兼程。

但当我手握三个心仪的offer凯旋而归却不知如何选择时,我开始质疑自己出发的目的:你如此急匆匆地攻城略地是为了什么?你是否只是想和别人一样戴上名校的光环?

我想说不,我想去做让自己心潮澎湃或万念俱灰的事情。

在过去两年间,我申上了梦寐以求的巴政传媒专业又堂皇地转向商校。准备好了重赴法兰西又决定加入在上海的法国创业公司。

当朋友们一次次惊讶地得知我不停转变的近况时,他们常说:“你这太法国了。”

我也惊讶,我没有想到连自己的人生选择也已经带上了法兰西的色彩。

我又高兴,仿佛自己一直向往和追随的法兰西式的随性与自由已经开始渗入自己的血液。

在上海很容易过得像在法国。清晨在梧桐树下跑步,去烘焙坊买羊角面包,周末逛逛艺术展览......都令人惬意而满足。

但更让我欣慰的是,在创业公司的一年里,我慢慢回到之前在法国“品尝一切”的生活状态。我在英语俱乐部练习演讲,我参加各种活动探索科技行业,我时而跑步,时而写作,时而跳舞,时而旅行......

代表创业公司参加活动 La French Tech 上海志愿者团队的一员

我没有获得世俗标准所认可的成功,但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因为我学会了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用自己最舒适的方式生活。要的太多,抓得太紧,反而可能颗粒无收。

有兴趣,就去做,这样就足够了。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庆幸自己在法兰西度过的这一年。当我身处法国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有发生多大的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一点一滴法兰西的因子才逐渐渗入我的骨髓,直至影响我的人生态度。

文化的洗礼真像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所有的经历都让我相信: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找机会去国外生活一段时间。

只有当你在异质的文化中挣扎过、呼喊过,你的身躯才会更加挺拔,思想才会更加开阔。你才会跟着土地一起沸腾,一起生长,一起蜕变。

与君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