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生活中只留下最重要的事时,时间也就无需“管理”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e2590b2ad229e082.jpg)
每个人所定义的最重要的事都有所区别,对我来说,读书、书写、运动、与重要的人进行深度沟通,就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
读书学习、思想输出、保持身心健康、维系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我为这些事所打上的标签。也就是说,只要我做事的目的是为了这几件事,那行为一定不会有差池。
阿德勒说,人是需要持续寻找社会感的。
他的原话是:“只有为别人的人生做贡献,才能真正让自己重要起来,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
而人们所做的一切努力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且能够持续为他人做贡献,以保证自己是被需要的而已。
所以为此,我们更需要珍惜自己及他人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及创造力。
因此基于我所设定的最重要的事,我的思维和行为也将持续参与到这些相关事务中。
原本我是有听书、或是听拆书稿的习惯的,不过最近我渐渐地取消了听书的活动、把原本客厅的投影仪也收起来了。
此外,我的朋友圈已关闭三年多,今年已是第四年。
实际上做这些事的时候,我内心是非常确定并且愉悦的,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我其实在很多书中都看到过同样的方法,那就是让大家劳逸结合,工作之余一定要选择用泡澡、看电影、或是其他娱乐活动来奖励自己一下。
但是最近,抛开从书中学到的这些方法不谈,我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做那些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乐在其中的,我没有必要额外再去安排一些能让我“更愉快”的活动以示奖励。
我不会因为没有好好把握自己能掌控的时间而感到懊恼和焦虑,所以,我也没有必要去设定那个非常明确的界限,“告知大家不要来打扰我。”
当然每个人当前所处的状态一定是不同的,我身边留下的都是重要的人际关系。
同时,对我来说,和重要的人保持联络,也是我的日常安排之一。
所以哪怕他们突然找我,我也不会觉得自己的时间被“牺牲”或是被“占用”了,我觉得一通半小时或一小时之内的长电话,并不会影响到我的整体安排。
此外,在倾听和有效沟通中,我们能够增进对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还可以快速提升我们自己的沟通能力。
我并不是说在沟通中树立界限感有什么问题,如果你留下的都是比较重要的人际关系,那么界限感太强反而会使他人不敢靠近你;
但是,如果你现在每天正处于混乱不堪、不知无法拒绝和应对的、并且消耗了你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人际关系中,那这个界限就是在为你的高效人生保驾护航。
所以,找到现阶段你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几件事,持续做下去,这样你就会发现你的时间似乎充裕了很多,因为你的惯性行为逐渐被简单化了,你关注和参与的事变少了。
虽然你需要对你关注的每件事都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除了这些,你并不需要违背自己的心愿去做其他的事情啊。
人们如何看待一件事,就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去触发相关的行为。
比方说,有些人每天总能找到不少碎片时间刷手机,但如果这时候家人或朋友有事联系他们,他们反倒会认为这是一件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事。其实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
当我按照《掌控生活,从掌控时间开始》的作者给出的建议(也就是只做做重要的事)去实践时,我发现时间本身其实并不紧张,而是因为你对无法掌控的时间感到焦虑而产生的情绪导致“你既无法安排自己工作以内的时间,也丢掉了闲暇时间。”
因为你心理过度焦虑、压抑,所以你就需要获取更多的时间来让自己放松下来,于是这部分自主安排的“用于放松、奖励自己的时间”就助长了你的恶习。
这个道理一点都不难理解,逐渐摒弃掉恶习,用好习惯代替恶习的方法,也曾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工具书中,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
总的来说,提升认知还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第一步,当人们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都不够了解的时候,任何方法也无法真正发挥其效用。
前段时间看了梁文道谈时间管理的视频,他说,他不需要缓冲时间就可以马上投入到“读书”这件事中。这说明什么呢?
一个人不论“忙”到什么程度,总是能抽出一点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自己认为重要的事的。他认为如果有人说他没有时间读书,那只是因为他们认为读书这件事不重要而已。
我的观点也是如此,如果你每天已经把时间花在购物、逛街、聊八卦和刷手机上了,那确实就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的,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所以在行为上总要有所取舍。
我希望大家都能真正意识到哪些是你真正想要持续做下去的事,哪些是影响你做这些事的恶习或是干扰事件。只有真正明确了这一点,你才能获得更高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