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之狄青......
1056年,北宋枢密使狄青拿着一份任命书找到宰相文彦博说:“我自认为并无过错,朝廷为何免去我枢密使之位,外派出知陈州?”文彦博听了之后,冷笑了一下说:“为何?这是官家怀疑你了!”狄青听了大惊,连退了几步才站稳,但最终还是乖乖地到陈州赴任了。
可他哪里想到,自从他到了陈州之后,朝廷每个月都派两次使者前去“探望”!这下狄青彻底慌了,心想难道真的是官家猜忌自己了?自此便陷入惊慌之中,不久之后便一病不起并最终病逝,年仅四十九岁。
狄青,是北宋汾州西河县人,自小便喜欢骑射兵事,为人十分义气。十几岁的时候,他因为打抱不平而错手将乡里人打死,被判服刑并在脸上刺字。但狄青并未因此而沉沦堕落,刑满之后,他投身军旅,很快便因战功而升到散直一类的军官职衔。
1038年,西夏李元昊起兵叛乱,北宋军多次被击败,前线急需一位可堪大用的将领去指挥,此时已经颇有名气的狄青因此被任命为延州指挥使,负责对西夏的军事行动。
当时的北宋军队因为多次失败而士气不高,狄青到任后便决定亲自带兵出击,以鼓舞士气。而西夏军队因为多次胜利也对北宋军产生了轻视,以为这个狄青和过去的北宋将领一样胆小,因此被狄青击败。
初战告捷,狄青便根据西夏长途行军的情况,率兵截断西夏供给,因此再次取得胜利。因为脸上刺字,因此每次出战,狄青都带上铁面具,再加上他作战勇敢,每每都是身先士卒,西夏人因此只要看到面具人便知道是狄青来了,便纷纷退避。
1040年,因为对抗西夏的功劳,狄青受到韩琦和范仲淹等人的接见。一向看不起武将的韩琦、范仲淹都对狄青十分重视,夸赞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人,尤其是范仲淹,他对狄青说:“自古了不起的将军都不仅仅会打仗,还应该知道历史,学习文化才行。”
狄青听了之后,虚心受教,回去之后常利用空闲时间读《左氏春秋》等经典,因此更受范仲淹等文臣的看重,渐渐被宋仁宗所知晓。
1044年,西夏的祸乱基本被平定,狄青因为其中的军功,再加上范仲淹等人的推举而被升为眉州防御使、马步军副指挥使,受到宋仁宗的接见。
对于狄青,宋仁宗是早就知晓,可当两人见面时,宋仁宗看到狄青脸上的刺字时,他心中还是有些不悦,便对狄青说:“卿家现在已经是朝廷大臣,为何不把脸上的刺字给去掉呢?”
可狄青听了却说:“官家提拔臣是因为臣的功劳,并非是臣的出身。而且臣之所以有今天,也因这些字的警醒,所以臣不能听从您的吩咐而去掉它们!”宋仁宗听完十分佩服,便不再要求狄青去字。
1052年,狄青再次得到晋升,成了朝廷的枢密副使。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已经是很少见的职位,因此也遭致了文官们的不满,宋仁宗为此采取冷淡的措施,很少委派给狄青重要的差事。
可就在这一年,广源州爆发侬智高叛乱,前线再次失利,狄青知道后便对宋仁宗说:“我身为武将,最大的心愿便是替官家带兵杀敌,还请派我前去平乱!”宋仁宗因此只好任命狄青为主帅,并亲自为他送行。
狄青到任之后,派人摸清敌方部署,积极调度并亲自上阵杀敌,北宋军取得大胜,不久之后便平定了此次叛乱,狄青因功再升一级,成了枢密使。
因为北宋太祖、太宗定下的重文轻武的用人政策,当时的北宋朝廷以文臣为主,武将担任枢密使几乎不可能。因此,狄青担任枢密使的旨意一下来,朝臣们便纷纷反对,尤其是宰相文彦博等人,更是屡次上书宋仁宗,要求裁撤狄青的枢密使职位。
宋仁宗自己心中对于狄青一开始是极为重视认可的,便对文彦博说:“狄青是忠臣,可堪其位!”谁知文彦博听了,毫不留情地说:“当初太祖也是后周的忠臣呀!”
宋仁宗听了心里不舒服,知道这帮文官肯定是容不下狄青的了。而且此时的狄青在军中的威望也过高了,朝廷赏赐军队,士兵们都说是狄爷爷赏赐而不知官家,宋仁宗也渐渐有了疏远的心理。
恰好此时,有人举报狄青违反宵禁,在家里半夜烧纸祭祀,这一小事被文彦博等人抓为把柄,继续上书请求宋仁宗罢免狄青的枢密使,改派到外地做知州。
1056年,狄青正式被罢免枢密使的职位,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陈州知州。为此他心有不甘,便去找主管人事的宰相文彦博理论,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而狄青最终也只好乖乖地去赴任,因为他知道武将在当时铁定是居于文臣之后的!
到任后,狄青小心谨慎地处理差事,可是宋仁宗每月两次的派使者来探望让他十分惊慌,不久之后便病死了。狄青死后,宋仁宗为此悲伤,下旨追封为中书令,上谥号为武襄。可至于其内心作何感想,便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作为将领,狄青每次出战都是身先士卒,尤其是对西夏的那几年战斗中多次中箭重伤却不下前线,可以说是一位勇敢而优秀的将领。可这恰巧也成为了悲凉结局的主要原因,身为北宋的武将,狄青的功劳抵不过文臣的嘴,最终落得个惊惧而死的结局,让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