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第三课

2019-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熊米斯

阅读与写作第三课

2019年10月23日 熊米斯

《课堂练习》

在田野上耕作能让我深刻地体验两极,希望与绝望、痛苦与喜悦、懈怠与精进。面对伤痕累累的土地,唯一能做的就是重塑健康的土壤。我希望在土地上收获健康的食物,也希望迈向健康的生活。

家庭作业

《误读》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体悟,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一段简单的话语,在不同的情境下去读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微信里,我有过几次误读信息的体验,原因大概都归结于匆忙情况下快速扫过文字,别人传递的信息没有顺利地流淌到我的心里。大抵是从小就有个不太好的阅读习惯——“囫囵吞枣地快速浏览”,有时候文字还没消化理解,眼睛已经把文字扫描完毕了。

还有一种情况的误读是讲者和听者不在同样的语言体系里,“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的情况就这样发生了。前者是不走心的误读,后者则是因为能力水平实在有限,听不懂、理解不了,误会就自然发生了。

想要避免生活中的误解、误读、误会,需要全然、专注地倾听。倾听时全然地打开自己,暂时把琐事抛开,不带有个人情绪,感同身受地去体悟对方的思想。如果时面对面的沟通,还需要观察表情、留意神态和语气,获取文字之外的其他隐含信息。

两个人之间的沟通过程好像是传球,一个人抛出一个球,另外一方只有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才可能接住,接住后再抛回给传球者。一来一回、你来我往,说者传递信息、听者复述信息、说者再次确认,反复沟通后便能降低误读的可能。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即使我们处处小心谨慎,也会有误会产生。误会一旦升起,两人的距离便会逐日增加。聪明的做法就是及时沟通,把误会聊开,如果当事人难以说清楚,那就邀请熟悉的朋友做和事佬。

当误会的结打开了,看到的人、事、物都会发生变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