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简友广场散文

公文用典33|大势篇:生态维度(3)

2022-10-03  本文已影响0人  四维君
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0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范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当代中国打响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改革攻坚战,夯基固坝、疏渠引流,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人民对伟大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强劲动力,释放源头活水。(选自2018年4月2日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

【典故出处】

语出南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中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要问池塘的水为何这般清澈?那是因为永不枯竭的源头在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典故解读】

这首诗极富艺术哲理,写出了诗人品书读书时那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受。眼前半亩大的池塘,就像一面镜子荡漾开来,清澈见底,闪耀浮动着一片片的天光云影。

此情此景让诗人不由感叹,如此清澈明亮的池水,是因为它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啊。由此想到自己品书读书,他的心灵为什么会这般澄明无暇呢?那是因为书中的新知就像这片活水一样,一直在源源不断地给自己补充养分啊。这个时候,诗人观书的心境与方塘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融合与升华。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典故,不仅仅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更多的是用来表达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等方面,它们的源头出在实践、出在基层、出在群众,我们要用好这些“活水源头”。

这句典故还常常用于我们的思想学习中,强调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收新思想,我们的人生才能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能量,永葆青春活力和动力。

【范文赏析】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为有源头活水来”,而且范文一开篇就引用了典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在反复强调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始终是价值的起点、实践的主体、创造历史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改革发展再出发的今天,我们要为实现人民对伟大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强劲动力,释放源头活水。

06.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范文】

当前,很多青年人热衷于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他们有热情、有毅力、有创新意识,在边疆、在动植物需要保护的地方调研、工作,把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意识深植于学习生活甚至是职业生涯。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人,充分发挥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让“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生态理念付诸实践;他们以真才实学身体力行,担当责任,保护环境,这样的行动令人动容,也给人启发。(选自2021年8月3日光明日报署名文章《筑梦绿水青山是有远见的选择》)

【典故出处】

语出战国时期荀子《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天下万物各自得到自然的调和而生成,各自得到自然的滋养而成长。

【典故解读】

荀子在《天论》中揭示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他仰望浩瀚的天空,但见斗转星移,日月更替,四季相迭,阴阳和合,风雨交作。

此情此景,让他提出了大自然的“和”与“养”两大功用,人们虽然看不到大自然的“和”、“养”之事,但是能够感受到大自然通过“和”与“养”化生万物的功效,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之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体现的是和谐有序,万物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各司其职,节然有序,达成和谐平衡;“养”体现在自然的成物,让万物得到滋养,顺利成长成熟。

这句典故告诉我们,天地万物共存于一个大自然的共同体中,享有着同样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句典故,多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体现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将古人的生态思想与现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范文赏析】

光明日报这篇文章旨在号召青年一代始终坚定“两山”理念,自觉承担保护自然环境的历史使命,范文引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句典故,体现了青年人应当秉承的生态理念,身体力行,担当责任,将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奋斗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