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之悟(随笔)
禅,是佛家修行之道,也是世人修身所追求之真境界。
如是,禅,非佛家“专利”,众生皆可参禅求道。
什么是禅?如何能悟得禅道?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给出了答案:道法自然。
参禅悟道不必刻意为之,更不在乎外在的表现形式。 僧人坐禅,疑似是一门功课,但若是刻意为之,屁股坐烂了怕也是参不透禅道的;有人注重表现形式,非要装扮出入禅得道的样子不可,殊不知,他之所为已经与禅背道而驰了。
禅,意在“心念不起、光明洁净”,道,既是“阴阳化合、道之所存”。禅、道,名虽为二其本为一。参禅悟道,贵在顺乎自然、融于自然之中。
禅,需有三心:平常心、自由心、慈悲心。
平常心:即,以平常心态为人处世,循自然之势应对万物。人有穷富之别,但无贵贱之分。属我之有,我尽可安享;非我之有,不生非分之想。即使你位高权重,但在人格上我绝不比你差一分一毫。不攀比、不献媚、不争强、不猥琐,用心做好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心地坦然,快乐生活每一天。不与人争强斗狠,处事遵循自然规律,这是参禅悟道的必有心态。
自由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又不可自傲,这是内心的自我解放。人生在世,有诸多的诱惑:金钱、官位、名利……也有诸多的挫折:工作不顺、感情受挫、资产损失……如何面对这些诱惑和挫折,是考量一个人修行、品位的试金石。虽然世间名利客也是逢佛就拜,口念“南无”,装模作样地奢谈禅道,但是,唯有那些能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敢于“舍得”,内心能“放下”的人,才是真正有资格说禅悟道的。
慈悲心:佛家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意思是要弃除恶念,一心向善,普度众生。愚以为,这不仅仅是佛家的信条,也应当是世人应当恪守的行为准则。现实中,有“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者,也有“舍全身利他人”而勇为者,这是两个极端,姑且不论。且说最能让我们体验的禅道,就依存于我们生活的全部。它源自于我们心灵的净化,表现在我们自然释放出的悯怜之情,为善之举。一个热心助人、乐于施舍,积德行善的人,他的每一善举都蕴含着参禅之道。
禅之三心,说来不难,行之不易,更缺之不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要在社会的染缸里漂洗,其生命之初的“原始之善”(注:无恶)便被磨灭了,于是人有了善恶之念。拿破仑说,推动人前行的有两个轮子一一利益、恐惧。在这两个轮子的作用下,人便有了贪婪、自私、凶狠、献媚、卑鄙、猥琐等等恶习杂念,这与禅之“心念不起、光明洁净”有着云泥之别。故,欲参禅必需先修身,不然,则难以悟道。
修身养性是一个刻意铸炼心智的过程,这种“刻意”是通向“自然”的桥梁,一旦修成“正果”,我们便有了禅的平常心、自由心、慈悲心,于是,也就心态安然、处事坦然、为善自然了。这种内心无杂念,身心自由飞翔,善行无辙迹的境界,不正是禅之真谛吗?
禅是一个美的境界,是理想的王国。也许,吾不能至,然,吾心向往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7886/5d5b3f509bea551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