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三人

2025-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梅美生活1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描写贾宝玉与他人初见的场景,主要有林黛玉、秦钟,而与甄宝玉见面着墨较少,也正因如此,也体现出“真假”有别的深意。我们具体来分析这些“初见”场景。

、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在第三回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这一场景极具宿命感与浪漫色彩。贾宝玉摔玉的举动令人印象深刻,而两人都觉得对方似曾相识。这一情节暗示了他们前世的缘分,为宝黛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奠定了基础,是全书爱情线索的重要开端,所以曹雪芹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描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与贾宝玉初次相见极具戏剧性,先通过众人的描述展现他是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让读者对他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而当贾宝玉登场,“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林黛玉一见贾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贾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大家知道,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连是前世缘分化为今世陪伴的果报。他们前世有着一段缠绵的缘分。在《红楼梦》开篇,有“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神话故事。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幻化人形,修成女体。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绛珠仙子决定随他下凡,用一生的眼泪偿还他的甘露之惠。

所以,今生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遇,是前世缘分的延续。他们之间那种一见如故的熟悉感,就像是前世记忆的残留。在今世的相处中,林黛玉常常为贾宝玉流泪,无论是因为误会、猜疑还是离别之苦,她的眼泪都像是偿还前世恩情的一种方式。这种前世的因果轮回,使得他们的陪伴有着一种宿命的色彩,仿佛是上天注定他们要在今生相互纠缠、相互陪伴。

从初见时两人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林黛玉在贾宝玉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第一印象极为深刻,他觉得林黛玉面善,仿佛是旧相识,这种感觉让他对林黛玉产生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之后的相处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愈发深厚。他会因为林黛玉的喜怒哀乐而情绪波动,会为了林黛玉与他人发生冲突。例如,当贾宝玉听说林黛玉要回苏州老家时,他急得发起疯来,可见林黛玉在他心中的重要性。林黛玉的纯真、善良、才华以及她对贾宝玉的深情,都深深地烙印在贾宝玉的内心深处,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贾宝玉生活在一个富贵繁华却又虚伪、功利的封建贵族家庭中,起初他沉浸在温柔富贵乡里,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没有深刻的思考。而林黛玉的出现,让他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功利因素的感情。他们之间的爱情真挚而热烈,却又充满了痛苦和无奈。林黛玉的早逝,给贾宝玉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

这种经历让贾宝玉开始对人生进行反思,他逐渐意识到,那些曾经追求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是虚幻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真情和内心的感受。可以说,林黛玉的存在和他们之间的感情经历,是贾宝玉悟道的一个重要契机,她帮助贾宝玉从一个懵懂的贵族公子逐渐走向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而林黛玉也可被视作贾宝玉内心带有女性特质真善美的化身,他期待现实中有这样女子的陪伴。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对封建礼教有着强烈的叛逆精神。在封建社会,男子追求仕途经济被视为正途,然而贾宝玉却极为反感,把那些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称作“禄蠹”。林黛玉同样不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她尊重贾宝玉的想法和选择,这与薛宝钗等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在思想观念上的高度一致,表明林黛玉和贾宝玉在精神层面是相通的,林黛玉体现了贾宝玉内心深处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他叛逆思想在女性形象上的体现。

他们二人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超越世俗的爱情。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真挚而深沉,他不在乎林黛玉的家世背景和财富,只看重两人之间的心灵契合。林黛玉也是如此,她对贾宝玉的爱毫无保留,为了这份爱可以付出一切。他们的爱情不受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是对自由恋爱的大胆追求。林黛玉的爱情观正是贾宝玉内心对美好爱情向往的化身,她的深情和执着反映了贾宝玉对爱情的理想和渴望。

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情感极其敏感细腻的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敏锐的感知,容易触景生情。例如,林黛玉看到落花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从而悲从中来,写出了感人至深的《葬花吟》。贾宝玉同样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波动,他对林黛玉的情绪变化更是格外关注,两人常常会因为一些误会而伤心落泪。这种情感上的细腻和共鸣,使得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林黛玉的情感体验与贾宝玉高度一致,是他内心丰富情感在女性身上的呈现。

他们都对美好事物有着怜惜之情。贾宝玉对大观园中的姐妹们关怀备至,尊重她们的个性和才华,不忍心看到她们受到伤害。林黛玉也同样如此,她对园中那些弱小的生命充满了同情,对美好的事物有着极高的欣赏和保护欲。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体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纯真,林黛玉在这方面与贾宝玉完全契合,是他善良本性的女性化体现。

贾宝玉和林黛玉都热爱诗意的生活,喜欢吟诗作对,沉浸在文学艺术的世界中。他们在大观园中成立诗社,经常举行诗歌创作活动,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林黛玉的诗作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渴望。贾宝玉也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欣赏林黛玉的才华,与她在诗歌创作上相互切磋、相互欣赏。这种对诗意生活的热爱,反映了他们内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林黛玉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和追求与贾宝玉相互映照,是他精神追求在女性形象上的延伸。

他们都执着于追求真、善、美,厌恶虚伪和丑恶。在贾府,充满了勾心斗角和虚伪做作,但贾宝玉和林黛玉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真性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林黛玉的纯真善良、率真直爽,正是贾宝玉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她的存在让贾宝玉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净土,两人相互支持,共同坚守着内心的美好。

、贾宝玉与秦钟初见在第七回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当贾宝玉见到秦钟,自惭形秽,觉得自己虽是富贵公子,在秦钟面前却如泥猪癞狗。秦钟也因家贫而自愧不能与宝玉平等相交。此场景展现了贾宝玉对美好人物的欣赏以及对真挚友情的渴望,丰富了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故而也是重点描写的初见场景。

秦钟第一次出场,是随父亲秦业到荣国府拜会贾母等人,顺便为入家塾之事来与贾家商议。贾宝玉初见秦钟时,书中描述“那宝玉自一见秦钟,心中便如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

从这段心理描写可以看出,贾宝玉对秦钟是极为欣赏和倾慕的。秦钟的俊美、风流以及文雅的气质,让贾宝玉自惭形秽,他觉得自己虽然出身富贵,却在秦钟面前显得粗俗不堪。同时,他还产生了一种若能与秦钟在平等环境下结交的渴望,体现出他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并不看重门第出身。而且,他对自己所处的富贵环境产生了一种反思和厌弃,认为富贵反而束缚了自己,阻碍了他与秦钟这样的人建立纯粹的关系。

贾宝玉面对秦钟的心理是充满欣赏与倾慕的,情感基调积极且热烈,他完全被秦钟的魅力所吸引,进而引发对友情和自身处境的思考。贾宝玉因秦钟而产生自我贬低,觉得自己配不上秦钟,对自己的富贵身份有所反思。

秦钟初见贾宝玉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秦钟出身于一个清寒的小官僚家庭,父亲秦业不过是营缮郎,家境并不富裕。而当他第一次见到贾宝玉时,书中描述 “那秦钟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浮,更兼金冠绣服,艳婢娇童”。秦钟看到贾宝玉身穿着华丽的服饰,身边围绕着娇艳的丫鬟和乖巧的小童,这种富贵尊荣的排场是秦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从未见过的,所以他的内心自然会对贾宝玉的富贵奢华感到惊叹。

秦钟自己长相虽然清俊,然而家道贫寒。面对宝玉这样富贵逼人的公子,他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自惭形秽之感。书中紧接着写道 “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 ‘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 秦钟意识到自己因为家庭贫困,无法与贾宝玉以平等、亲密的方式交往,“贫窭” 限制了他与贾宝玉建立更亲近的关系,这让他感到遗憾和无奈。

秦钟看到贾宝玉 “形容出众,举止不浮”,也就是说宝玉容貌清秀,气质不凡,举止间又透着一种稳重和高雅。秦钟本身也是一个注重才情和气质的人,所以他对贾宝玉的外貌和气质十分欣赏。同时,贾宝玉在贾府中的地位以及他所展现出的那种贵族公子的风度,也让秦钟对他产生了倾慕之情,这种倾慕不仅源于宝玉的外在,更源于他所代表的那种富贵、高雅的生活和文化氛围。

、甄宝玉与贾宝玉见面在一一五回

第一一五回“惹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表现的具体情节是甄宝玉劝说贾宝玉走经济仕途之路,贾宝玉大失所望。相较于前两者,甄贾二玉见面情节只是简写,表面看似非全书核心情节,但却照见了宝玉的内心,他在现实与理想中对照,在内心矛盾中选择,这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做了铺垫,对人物塑造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首先,描写贾宝玉与甄宝玉相会体现在梦中。当梦中听闻甄宝玉的事情时,贾宝玉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相见。见面时,他心中想着“常听人说,金陵有个甄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今日相遇,果然不错” ,对甄宝玉充满了期待,以为找到了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的知己。

然而,当甄宝玉开始大谈“文章经济”,劝他要致力于仕途经济时,贾宝玉“听了,呆了半晌,不觉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瞅着他笑”,心理上从期待转为失望和反感。他原本以为甄宝玉和自己一样厌恶追求功名利禄,没想到甄宝玉却走上了世俗的道路,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感到十分失落。

贾宝玉见甄宝玉,前期是期待兴奋,后期则转为失望和反感,情感波动较大。他更关注两人思想上的契合度,当发现甄宝玉与自己在价值观上存在巨大差异时,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发现思想分歧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叛逆思想,维护自己对仕途经济的厌恶态度。

贾宝玉和甄宝玉宛如镜像般的存在,他俩的相同点在于外貌气质的相似,且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族公子气质,容貌清秀,举止优雅,在各自的家族中都是备受瞩目的人物。甄宝玉和贾宝玉在年少时都表现出对传统仕途经济的反感。贾宝玉最厌恶读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把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称作“禄蠹”;甄宝玉也有过一段不愿读圣贤书,与丫鬟们厮混,体现出他们在思想上对封建传统的叛逆。

贾宝玉的叛逆是深入骨髓且坚定不移的。他始终拒绝走科举入仕的道路,不愿与官场中的人交往,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尊重和关爱身边的女性,平等地对待她们。例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超越了封建的门第观念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的是灵魂的契合。

甄宝玉的叛逆只是阶段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族的影响,他逐渐放弃了叛逆的行为,开始接受封建正统思想,走上了仕途经济的道路。当贾宝玉梦中与甄宝玉相见,想与他畅谈一番叛逆之语时,甄宝玉却大谈“文章经济”,让贾宝玉大失所望。

贾宝玉对封建礼教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反感封建的等级制度,对丫鬟们关怀备至,从不以主子自居,甚至为了丫鬟们不惜与家族长辈发生冲突。他还反对封建的婚姻制度,追求自由恋爱。比如,他为金钏儿的死深感悲痛,对封建礼教的压迫表示不满。

而甄宝玉最终选择了向封建礼教妥协。他接受了家族为他安排的人生道路,努力学习四书五经,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光宗耀祖。他的转变表明他最终还是屈服于封建礼教的压力,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贾宝玉情感丰富而细腻,他的情感主要集中在大观园中的姐妹们身上,尤其是林黛玉。他对林黛玉的爱情真挚而深沉,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会因为林黛玉的喜怒哀乐而牵动自己的情绪,为了她可以不顾一切。

甄宝玉在书中对他的情感描写相对较少,但从他后来的转变可以看出,他的情感世界逐渐被现实的功利所侵蚀。他不再像贾宝玉那样纯粹地对待感情,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家族的利益和社会的地位。

总之,秦钟与甄宝玉在不同层面与贾宝玉相互映衬,共同丰富着贾宝玉的形象。

秦钟是贾宝玉情感与精神追求层面的映射。秦钟和贾宝玉一样,情感十分细腻。秦钟生得眉清目秀,举止风流,与贾宝玉初次见面,两人便互相欣赏,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他们都厌恶传统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对家族所期望的仕途经济之路毫无兴趣。贾宝玉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为“禄蠹”,秦钟同样不热衷于科举功名,更愿意沉浸在与贾宝玉等人的自由相处中。这种对世俗观念的叛逆,体现了他们在精神追求上的一致性,秦钟就像是贾宝玉在情感和精神层面的一个影子,反映出贾宝玉内心深处对纯粹情感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对待情感方面,秦钟和贾宝玉都有着纯真的一面。他们与身边的女性交往时,尊重女性的情感和意愿。秦钟与智能儿的感情真挚而大胆,尽管面临着诸多阻碍,依然勇敢表达自己的爱意。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情更是刻骨铭心,生死相依。秦钟的情感经历从侧面反映了贾宝玉在情感世界中的态度和追求,他们都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枷锁,追求真正的爱情和情感交流。

甄宝玉是贾宝玉现实与世俗层面的对照。甄宝玉和贾宝玉在早期有着相似的性情。他们都生得容貌俊美,聪明伶俐,且都有过对传统读书仕进之路的抵触情绪。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影响,甄宝玉逐渐走向了与贾宝玉不同的道路。甄宝玉最终接受了封建正统思想,开始热衷于科举考试,追求功名利禄,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这种转变与贾宝玉始终坚持的叛逆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甄宝玉代表了贾宝玉在现实压力下可能走向的另一种人生方向,即屈服于世俗的要求,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贾宝玉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批判和不满,他看到了封建家族的腐朽和虚伪,不愿意同流合污。而甄宝玉则选择适应社会现实,努力融入封建统治阶层。这种差异体现了他们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不同态度,甄宝玉是贾宝玉在世俗层面的反面,通过对比,更加凸显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秦钟与甄宝玉作为一体两面共同塑造与丰富着贾宝玉形象。秦钟展现了贾宝玉内心深处的纯真、善良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让读者看到了贾宝玉温柔、感性的一面。而甄宝玉则通过与贾宝玉的对比,突出了贾宝玉的叛逆精神和对封建礼教的抗争,使贾宝玉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他们就像两面镜子,从不同的方向反射出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复杂而深刻的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