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教育都市曼艺

在真理里教养孩童:野蛮的习惯才是美德最大的敌人

2018-06-03  本文已影响74人  曼话空间

周五是“六一儿童节”,一个为纪念1942年利迪策惨案和保护在战争中死难儿童、反对虐杀、毒杀儿童的节日。

上午一家人参加了儿子学校组织的“跳蚤市场”,让小朋友过了一个特别的节日,下午却看到“美国留学妈妈圈”里刊载的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华裔学生Annie Wang自杀的消息,说是遭遇“校园霸凌”。

  不久前,广西北海一初一女生跳楼身亡,也疑是校园霸凌。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威胁在校学生生命的除了这种“丛林法则”霸凌就是抑郁症,抑郁症是一个潜在的精神“杀手”,而造成霸凌者出现或者致使压力过大而使抑郁患者增加据说都是因为孩子成长在一个长期受忽略或者过分被溺爱的家庭环境里,这不得不让我们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因此这期的分享主题我们把焦点放在了与孩童教养相关和正确对待孩子的话题上。

绝对权威还是做朋友?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讨论了人类的习惯对人的伦理秩序的影响,诗人、学者苏小和在儿童节特意写了一篇探讨“人类黑暗时代的杀婴行为”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野蛮远比文明时间要长得多,尤其是对古希腊黄金时代的评价,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开明。

亚当斯密对古希腊哲人为“杀婴辩护”的批判让我们有了足够的理由去重新界定一个社会的道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也最深刻的哲学家,他们建议通过扼杀劣等人的生命权利,以获得社会的进步,这是典型的城邦自由大于个人自由,其后社会达尔文、历史进步主义不过是这一理论的翻版。回顾中国历史,几千年来,我们的哲人同样是支持“堕胎”、残杀婴儿、轻视妇女权益等,所以,斯密才说野蛮的习惯才是美德的最大敌人,每个人都身在其中而无力自拔。即或是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他们也往往败给了习惯,就拿中国的文化名人辜鸿铭来说,他学贯中西,可他却一直迷恋小脚女人之美与三妻四妾制度,据说他每天出门前,都要闻闻裹脚布的气味,以至他所有的见识与学问最后都成了为这一畸形文化辩护的工具,中国这样的文人有很多,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甚至难以找到批判这一残害妇女陋习的文献,相反倒是变成文字的审美,比如“纤纤玉足似月牙,盈盈一握手感佳”。

这些浸润在男权文化里的君子们丝毫看不见一个女孩的眼泪,看不到一个活泼的生命被禁锢在金丝牢笼里是何等的悲哀,他们对女人如此,对婴儿的虐待、体罚,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据说200多年前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看到到处都是弃婴,甚至一些残障孩子被当作垃圾一样扔掉,所以,他们才放缓传福音而是先在华办孤儿院、医院,这一善举因此引发“教案”,它除了冲击到中国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的实用主义价值观,背后的始作俑者却是因为威胁到儒家的社会等级伦理体系,所以,他们才发动民众以爱国的名义抵制西人这一爱的伦理行为。

凯勒牧师在《慷慨的正义》一书中说,不要以为“人权”是世界普遍性的概念,至少在东方社会,他们的人权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并不包括儿童,甚至妇女,直到近年来,他们的法律还支持“堕胎”,这就说明他们的生命概念是从一个婴儿脱离母体后的独立行为来计算的,而父母对孩童完全拥有所有权,这也是儒家伦理结出的果实,“孝道”被作为一种绝对价值要求子女完全服从,尤其是对父亲权威的遵从,然而父亲的行为又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这就带来一种“伪善”的道德主义观,使孩子与父母维系在一种表面的孝道关系里,实质却是仇恨与伤害。

要打败传统的观念,依靠内在的变化几乎毫无可能,而我们在考察人类的观念秩序时,发现“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习惯性秩序,的确是在基督福音传播为一个世界性的习惯性观念之后,才被人类社会确认为关于人的生命与权利的价值观。所以,要改变已有的习惯,只能依靠更强大的观念。

基督教不仅改变了人类的伦理秩序,耶稣基督还重新定义了爱的关系秩序,还特别肯定了孩童的价值与地位!

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

《马太福音》19:13 :14:15   那时,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给他们按手祷告,门徒就责备那些人。

 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19:15 耶稣给他们(小孩子们)按手(祝福),就离开那地方去了。

《路加福音》、《马可福音》也有同样的记录,当时耶稣在教导与婚姻相关的事,有一些妇女相信耶稣是上帝之子,就把他们的孩子也带过来,想得到耶稣的祝福,而耶稣的门徒却想制止这些妇女。使徒没有记录这些门徒想制止的原因,可能是担心耶稣的教导被打断,也可能出于习惯性思维对孩子的轻视,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而且在当时的中东社会,孩子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迦南等异 教神崇拜甚至用孩子献祭,耶稣出生时,希律王也大肆杀害犹太男婴,耶稣是逃到埃及长大的。

此时耶稣却让这些小孩子过来,让门徒不要禁止他们,他甚至抱起这些孩子,举例说,在天国的,正是像这样小孩子般单纯,愿意相信的人。

他同时给这些小孩子祝福,按手在他们头上,表示对他们的认可与肯定。这让门徒们很惊讶,耶稣也同时用小孩子的比喻来说明天国一种新的秩序关系:世上权高位重的,将来有一天要降卑,在下的要在上,他并且亲自做示范,这让我们可以谦卑下来,去服务那些比我们更弱小的人。

这也给我们教养孩童一个新的启示:把孩子带到主的面前,不要拦阻他们,孩子只有认识生命的主,才会联结上生命的根源,同时在生命的根源上被建造!

《诗篇》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少年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

《箴言》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

圣经让我们在一种正确的关系秩序中教养孩童,既有“神之下人人平等”的生命尊重,也有来自耶和华所赐产业的管理权柄,唯耶和华所爱的,祂必管教,这就不同于现代心理学的“朋友”教养方式,以抹平父母、孩子之间的位分差异,圣经中的教养是在一种爱的关系中的合一,又强调个体生命的丰富性,这让孩子从小明白人的相同与差异。

保罗在《以弗所书》谈到父母与儿女的关系,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原则: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尊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作儿女的,要尊敬父母,这是摩西诫命里人伦关系很重要的一条,而且也是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但圣经并不是单向的孝敬和服从,而是强调双向的责任与义务。要在爱中管教,不要惹儿女的气,有主的警戒与教训的教养,这就不同于延续我们的文化习惯和习俗,用我们的偏好来影响孩子,最后就会带来冲突。

这是近年来,出现很多家庭矛盾,孩子叛逆、抑郁、离家出走等极端化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过多强调行为、规则、权威,但并没有在真理里建立一种恒定的爱的关系,让他们在心里认同,内化成孩子的性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孩子就容易被世上流俗的文化、时尚所影响,最后引发与父母观念上的对抗。

有多年青少年辅导经验的刘志雄牧师在他的《优秀是训练出来的》一书中谈到,很多父母认为青春期叛逆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他的观察是,往往在圣经里教导长大的大部分孩子并没有所谓的叛逆期,说明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建立起了恒定的价值观,所以能平稳成长。

但愿我们能从圣经里领悟到更多关于教养孩童的智慧,在真理里建造,在爱的关系里更新,不做“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的愚顽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