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与黄勉之书》28.4-28.6~2018-07-31
【醒来】
时间:2018-7-31
组别:01
姓名:黄月
课文《与黄勉之书》28.4-28.6
1、举例说明,何谓“执指为月”?
2、如何是“思而外于良知”?
1.美利坚这孩子被惯坏了:在伊拉克发现了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在叙利亚也发现了!!在伊朗……!!!作为父母双亲的也没人管管……
2.心之官则思。良知是人心中的太阳。八颗心在心里如同植物本体,心里的想法如同花瓣。植物在太阳得照射下开花结实……八颗心经过良知照耀,都能被摄住、捋顺,各安其所。随之生出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就不会有阴阳面,就不会频繁出错或者出错很少。利于行动,便于执行。
如果放弃直射,照歪了的时间越长,向阳面茂盛,背影面愈萎缩,初衷与现实之间的角度越大。如果做事更多是关注“做事”,而不是这件事的本身,就认识不到天理与本体是不可分割的事实。男怕投错行,难道就不工作了吗?女怕嫁错郎,难道就不嫁人了吗?
内与外,得与失,是与不是,不在于选择了什么,而在于你主动放弃了什么!被放弃时又放弃了什么!
学习致良知的过程,是养心的的过程,是炼己养徳的过程,是将八颗心活成一颗心,安静澄澈,务虚更务实,生命获得感才充盈,才真实持久。
坚持正确的思想,边学边干。不受外部环境左右,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
每日考勤得分(1分0.5分0分)
----------------------------
1心得感悟:1❤
2诵读原文:1❤
3不说谎:1❤️
4不抱怨:0.5❤
5尽己责:1❤️
-----------------------------
今日得分: 4.5分 ❤
累计得分: 81.5分❤️
附件《与黄勉之书》28.4-28.6
【28.4】来书云“韩昌黎‘博爱之谓仁’一句,看来大段不错,不知宋儒何故非之?以为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以爱为仁?愚意则曰:性即未发之情,情即已发之性,仁即未发之爱,爱即已发之仁。 如何唤爱作仁不得?言爱则仁在其中矣。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周子曰:‘爱曰仁。’昌黎此言,与孟、周之旨无甚差别。不可以其文人而忽之也”云云。博爱之说,本与周子之旨无大相远。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字何尝不可谓之“仁”欤?昔儒看古人言语,亦多有因人重轻之病,正是此等处耳。然爱之本体固可谓之仁,但亦有爱得是与不是者,须爱得是方是爱之本体,方可谓之仁。若只知博爱而不论是与不是,亦便有差处。吾尝谓“博”字不若“公”字为尽。大抵训释字义,亦只是得其大概,若其精微奥蕴,在人思而自得,非言语所能喻。后人多有泥文着相,专在字眼上穿求,却是“心从《法华》转”也。【28.5】来书云:“《大学》云:‘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所谓恶之云者,凡见恶臭,无处不恶,固无妨碍。至于好色,无处不好,则将凡美色之经于目也,亦尽好之乎?《大学》之训,当是借流俗好恶之常情,以喻圣贤好善恶恶之诚耳。抑将好色亦为圣贤之所同,好经于目,虽知其姣,而思则无邪,未尝少累其心体否乎?《诗》云:‘有女如云’,未尝不知其姣也;其姣也,‘匪我思存’,言匪我见存,则思无邪而不累其心体矣。如见轩冕金玉,亦知其为轩冕金玉也,但无歆羡希觊之心,则可矣。如此看,不知通否”云云。人于寻常好恶,或亦有不真切处,惟是好好色,恶恶臭,则皆是发于真心,自求快足,曾无纤假者。《大学》是就人人好恶真切易见处,指示人以好善恶恶之诚当如是耳,亦只是形容一“诚”字。今若又于好色字上生如许意见,却未免有“执指为月”之病。昔人多有为一字一句所牵蔽,遂致错解圣经者,正是此症候耳,不可不察也。中间云“无处不恶,固无妨碍”,亦便有受病处,更详之。【28.6】来书云:“有人因薛文清‘过思亦是暴气’之说,乃欲截然不思者。窃以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亦将谓孔子过而暴其气乎?以愚推之,惟思而外于良知,乃谓之过。若念念在良知上体认,即如孔子终日终夜以思,亦不为过。不外良知,即是‘何思何虑’,尚何过哉”云云。“过思亦是暴气”,此语说得亦是。若遂欲截然不思,却是因噎而废食者也。来书谓“思而外于良知,乃谓之过,若念念在良知上体认,即终日终夜以思,亦不为过。不外良知,即是何思何虑”,此语甚得鄙意。孔子所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者,圣人未必然,乃是指出徒思而不学之病以诲人耳。若徒思而不学,安得不谓之“过思”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