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鸡蛋的优越感
据说,捉几只螃蟹放在盆里,想要先爬出盆的那只螃蟹总会被同伴拉扯住。螃蟹本身是智力极低的物种,擅长阐释的人类却能从中读出“我跑不掉你也别想跑”的深意。螃蟹之间的拉扯很难说清是为了什么,但人类的确会有意识地这样做。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的事情还是要拆穿。我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横扫演艺圈的颜值,没有横扫权力场的爹,万事只有靠自己日拱一卒地努力争取。而社会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难免有时让人灰心丧气。久而久之,社会便盘亘着一股浓到化不开的戾气。这股戾气总以阴谋论的视角解读实现了阶层升级的成功者,对于“不安分者”的失败,则更是喜闻乐见。“XX博士毕业卖烧烤”、“XX博士被遣送”的标题就体现了这样的叙事逻辑:费那么大劲读个博士也没什么了不起嘛,到头来还不如我们呢。于是又为自己的“学历无用论”乃至“知识无用论”找到了论据,回头接着搬砖,闲暇时在网上骂骂富人骂骂官骂骂知识分子,带着一种“底层优越感”——也可命名为“鸡蛋优越感”:我是脆弱的鸡蛋,所以在我与其他东西的冲突中,我就具有天然的道德制高点,你们就应该像村上春树一样无条件站到我这边。
广西一名小偷在超市偷盒饭被女服务员发现举报、进而报复杀人的事件后也居然冒出这样的声音:他都已经沦落到偷盒饭的境地了,你又何必举报呢。这样是非不分的言论,背后显然是我穷我有理的流氓逻辑,似乎只要境况窘迫,就有了做坏事的合理性,把一切责任推给体制、社会、政府,而个人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道德责任。事情本身的是非,在“鸡蛋优越感”面前变得苍白空洞,以致于在这样的反社会事件讨论中,施害者往往在一群圣母的助推下得到更多的聚焦与同情。他的无视社会规则、无视他人权益的个人行为,便巧妙地、匪夷所思地被阐释为所谓“社会的悲哀”,在刚入门的时评写作者的作品中,这个莫名其妙的词便经常出现,让全社会为一个鸡蛋的疯狂寻找根本不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深究事件根源是必要的,但忽视了对人的因素的探究,任何反思都是舍本逐末。
包含着对优秀者的羡慕嫉妒恨以及自身的自傲自得、自怨自艾等矛盾情绪的“鸡蛋优越感”是反智倾向的体现。人一旦被“鸡蛋优越感”一叶障目,便很难跳脱这个小格局,思维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偏狭,人生再难觅得新意,求得突破。其典型标志就是将自身的一切窘迫都归罪于社会,无论是找不到工作也好、买不起房子也罢,统统是体制的错。而有用的仅仅是权力、是关系,知识与努力则是被嘲讽的对象——因为这正是他们所缺失的属性。他们乐于看到努力者的失败,马后炮地说“看看,我就知道不行”。前不久高考,又有一波对高考的低质量吐槽:文言文有用吗?买菜又用不上;懂得抛物线方程有用吗?买菜又用不上……于是就有神回复:高考不考文言文,不考抛物线,难道就考怎么买菜吗?
鸡蛋从不去想自己为何只是一枚鸡蛋,而那些想要变成凤凰的鸡蛋,也往往只是想想而已,顺便咒骂几句已经变成凤凰的鸡蛋。在幼儿园、小学袭击小孩的人,在公交车纵火的人,都是这样充满戾气的鸡蛋。而内涵拔群的林徽因,就被玻璃心的鸡蛋们酸溜溜地冠之以“绿茶婊”之名,无非是鸡蛋们永远无法成为她而已。“鸡蛋优越感”作为一种无原则的价值观,并不像它看起来那样充满了温情的人文关怀,而是一种有害的思想毒素。换句话说,那些言必称反思的圣母们脑袋往往只有“愤怒”与“感动”两个挡位,要想和他们讲道理,还是洗洗睡吧。没人有拯救鸡蛋的义务,既然他们自己都如此安之若素。
——
欢迎扫码关注作者微信公号: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