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独自吃饭的女孩
已经很多年没一个人吃饭了。我点好吃的,一个人来到餐厅二楼,对面是一幅威尼斯小镇的油画,听着悲伤而悠扬的钢琴曲。
“我刚回来,爸妈去哈尔滨了,很累,我先自己找点吃的”,我才注意到,旁边也是一个独自吃饭的女孩。作为资深旅行爱好者,我开始关注起她和朋友的对话。
原来女孩并不是去旅游,而是去看望异国恋的男友。男孩在日本,两人是高中同学,先都已接近而立之年。听女孩的描述,男孩非常优秀多金,家底雄厚,事业蒸蒸日上,两人接近十年马拉松长跑,也该轮到婚姻审判了。
“短短的两周,我哭了十几次”
“他每天上班,我就在日本做饭给他吃”
“他和家人都希望我去他的城市,他说他养我,不需要我工作,其实他希望的就是我像个保姆式的照顾他”
女孩低下头,叹了口气,也只能陪他到这里了。我宁愿在自己的城市选择一个踏实稳定,相貌中等,月薪几千,能让我天天看到他,不像这十年,我到哪里都是一个人。
异地情侣的选择:爱自己胜过爱你
纵使有千般理由,不够爱就是不够爱。很多情侣,面临去同一个城市发展的选择时,不是站在让对方幸福安心,而成了一种争夺领地的博弈,看谁先败下阵来,要是对方不服软,就顺理成章的分手。
这种分手不值得留恋和可惜,没有人愿意让步,没有人愿意妥协的感情,更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婚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看似突如其来,实则预谋已久。
我有一个同事,还没有来单位前就听说过他的爱情故事。他先于妻子毕业,考取了省会城市的公务员。妻子毕业后,回到家乡的金融机构,同事毫不犹豫辞职了,来到了妻子家乡,从基层一步步干起,现在儿女双全,一团和气。
大学学生会主席,山东小伙爱上了广东姑娘,他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去广州创业,创业初期异常辛苦,曾经深夜醉倒街头,曾经一年只靠馒头咸菜度日,曾经嫌弃小区20一次的理发太贵自己买了9.9包邮的推子,广州房价太贵,他想在两年后姑娘毕业后,送她一套属于他们的房子钥匙。
对啊,总有些温暖让我们相信真情。
但是更多的,却是要求对方改变,在自己利益不受损失的基础上的爱情,才是他们眼中想要的爱情,不爱就是不爱,无他。
我最讨厌的就是“对不起”三个字,好像你不管犯了什么错,我都能无条件迁就你原谅你。对不起,我累了。
记得去日本自由行时,碰到一个刚分手女孩,当时正好大四。说是分手,其实也不算真正在一起过。高中时,女孩和男孩都是学霸,基本轮流年纪第一宝座,在这个省重点中学,早被老师列入清北预备人选。高考结束,男孩如愿,女孩发挥失常去了国外普通院校。男孩说:“你愿意等我吗,现在我什么也没有,十年后,等我完成学业,请相信我,我会给你最好最好的生活。”男孩果真一直没谈恋爱,经常去看女孩,送她礼物,给她描绘未来。“这四年,完全是画饼充饥啊,我在为一个约定傻傻的等着,我好累。他描绘那么美丽的未来,我只想要一个踏实的现在”,不久女孩嫁人了,男孩在实验室哭成泪人。
我无法评价段感情,没有真正开始却已夭折。是不够爱吗,我不知道。
表面的光鲜:体面是他的,我什么也没有
那个独自吃饭的女孩告诉朋友,你们羡慕我有个如此优秀的男朋友,但体面是他的,我什么也没有。你不知道,我跟他在一起有多累,仿佛我的任务就是最好后勤工作,让他更体面的去生活。我们的感情,表面光鲜,实则满目疮痍。
很多时候,你所羡慕的,也是你要同情的。
那些表面光鲜的人,实则真正过的好吗?那些嫁入豪门娶走校花的人赢们,真的幸福吗?
经济学中有“赢家的诅咒”,这是行为经济学家发现的一个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比如,在招标的时候,最后中标的标王有可能是损失最多的。推而广之,在竞争对手多的时候,人们会更容易冲动,过于自负。娶走校花的兄弟可能付出了你所想象不到的成本,而且这部分附加成本在可能并不值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权衡账户,选择就是你更看重什么,没有孰对孰错。珍惜自己所做的选择,它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你所羡慕的人也没有那么光鲜。
倒不如乐观起来,有一个名词叫做“乐观的偏见”,还可能带来“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一术语是社会科学家罗伯特·默顿在1948年首次提出的。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一开始对形势有错误的判断,但当我们根据这些判断激发出新的行为之后,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原本错误的判断变成了真实的结果。难怪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曾说过,要是想要成功,就要先做出已经成功的样子,一旦贴上标签后,人们就会不自主的受到标签的影响。
人的一生,怎么会没有挫折?某种程度上将,人的一生,就是靠不断的自我欺骗幸福地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