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游(十六)相别总相思—布达佩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先后两次来到布达佩斯。一次是带团和时任河北省畜牧水产局局长,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养兔专家,以后又升任保定市委书记、河北省人大副主任的姜殿武先生、赞皇县县委书记王希文(以后升任石家庄市政协党委书记)、赞皇县畜牧局局长石玉斌和我的好友、原外交部英文翻译郭凤山一起考察引进匈牙利长毛兔种兔,一次是和晋县商业局孟根群局长到匈牙利完成引进的300对优良肉鸽品种的检疫隔离工作。
1980年代,我国的养兔基本保持着原始状态,农民养兔基本上还是靠挖野草饲喂。作为原东欧国家的匈牙利由于和奥地利接壤并和西方国家有良性交流合作,在畜牧业生产方面有较高的水平。那时匈牙利养兔、养羊、肉鸽都已经广泛应用了配方颗粒饲料;养羊已经广泛使用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那个年代,我国打开国门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也看到了我们全面落后的现实,真可谓百废待兴。那时任意从国外引进一个商业理念、任何一个小商品都能够填补市场空白,真是遍地商机、遍地黄金呀!支起几口大锅、把炒葵花籽做成小包装、起一个“傻子瓜子”的品名就已经可以惊动中国!
通过奥地利黑森伯格先生,在省畜牧水产局的支持下,赞皇县决定引进匈牙利的长毛兔种兔,在太行山区发展养兔专业户,发展当地的毛纺织业。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那时农民养几只兔,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柴米油盐和孩子们的学费问题。
我们一行5人都是第一次出国,那时出国可以领取700元制装费和箱包费,对于当时平均工资30元左右的国人,这真是一笔巨款呀!我们中国人是要面子的,家里穷,出门也要穿的好一些,出国的人更是代表国家形象,总要体面一些。那时国内主要穿中山装,西服面料和辅材几乎是空白,我们好不容易在石家庄找了一家裁缝店手工制作了出国西装。当我们穿着并不挺括合身的西装,每人提着用三合板做基板的行李箱飞抵维也纳时,那一身土气可能是非常时髦了。
在维也纳和黑森伯格先生汇合之后,我第一次参观了博格瑞尼博士的哈德哥农场。然后出发去匈牙利。从维也纳出发乘汽车到布达佩斯也就用了两、三个小时,匈牙利方面已经安排好了我们的考察行程。我们入住在多瑙河畔距布达佩斯著名的塞切尼锁链桥不远的一家宾馆。饭店供应丰富的早餐,几十种肉肠、各色面包、起司黄油、果酱甜点和各色水果,真是太丰富了,对于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我们真是大开眼界,见识了什么是“物质极大丰富”!王希文书记以前在赞皇县一直很自傲,此时竟悄悄对我说:“看看人家的城市和食品供应,咱们就是再干50年也赶不上呀”。回国以后,王希文书记思想大解放,对于“改革开放”有了切身理解。很多人对于领导干部那个时期出国考察不理解,如果没有干部层的思想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开放,一次出国考察抵得上100次政策动员,这个钱花的是非常值得的。今天,我们没有用50年,仅仅用了40年,已经在很多方面赶超了!当时,对于以肉食为主的匈牙利西餐我们都很不适应,一份三个大鸡腿的正餐要两个人分着吃还吃不完。匈牙利以羊肉丁和胡萝卜为主的一道匈牙利著名浓汤“古拉诗”接近中国的羊肉炖胡萝卜,比较适合中国人的口味,成了每餐必选。记得第二次去匈牙利时,同行的省科委农业处刘荣昌处长更是不适应西餐,每天只能在早餐时吃一肚子葡萄和苹果,一进餐厅闻到牛油味儿就晕了。
在匈牙利农场和养殖场,我们看到了一个朴实、善良、友好和生活无忧的匈牙利。那时布达佩斯私人轿车还比较少,街上跑的都是苏联产的拉达、莫斯科人小轿车。当时要买一辆小车要排侯很长时间。每到周五下午2点,布达佩斯所有商店、餐馆和各个单位全都放假,人们都跑到乡下的小农场、小别墅去干一些农活、度假去了,直到周日晚上才回到城里。那两个周末,只有我们5个中国人在空无一人的布达佩斯沿着多瑙河散步,在英雄广场感受布达佩斯雄浑壮观的皇家建筑。
在匈牙利我结识了匈牙利专家安特尔博士一家。安特尔是一位畜牧专家,妻子是一个英文教师,有三个孩子,住在布达佩斯市郊的一座院子很大的别墅。我们去他家做客时,知道他的6、7岁的儿子有小儿麻痹后遗症,很可爱的孩子不会说话、多动。
经过两周的考察和谈判,我们完成了全部合同,就等待中匈两国农业部签订检疫协定就可以进口这些种兔了。
两个多月后这些匈牙利长毛兔来到了太行山区。安特尔博士和他的妻子、儿子也一同来到石家庄,住在河北宾馆。我联系了河北省中医院最有经验的针灸师赵大夫给安特尔的孩子针灸。以后赵大夫又专程到匈牙利一家医院做针灸交流,同时给安特尔的孩子治病。据说孩子的多动治好了,也能说一些话了。
1988年10月,我第二次来到布达佩斯,经过12天工作,完成了肉鸽种鸽的引进工作。1989年,正当这些种鸽在晋县商业局种鸽饲养场开始繁殖商品肉鸽时,发生了6.4风波,原本出口市场前景远大的肉鸽国际市场,由于国际制裁,完全封闭。经过2年的坚持,没有迎来转机,这些珍贵的种鸽最后不得不低价转让了。这让我想起当这批种鸽半夜空运到首都机场时,我忙着联系机场给这批种鸽消毒检疫,办理清关手续。有几个北京人要我们把鸽子转让给他们。他们说,这么好的种鸽才300人民币一对,实在太便宜了。
30年后我们一家来布达佩斯,对于我可谓故地重游。
当我们进入这座世界名城时,布达佩斯喧嚣的商业环境让我大吃一惊。和30年前相比,布达佩斯失去了往日的典雅和贵族气质,更像一个芸芸众生挣扎求生的喧嚣市场。往日布达佩斯人庄重典雅的衣着、宁静祥和生活被无处不在的私人小商店、餐馆、酒吧、赌场、露天大排档彻底改变了。西方产品大量涌入,无数私人汽车停满了大街小巷,混乱不堪。由于欧洲这些规模宏大古城没有预见到汽车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是为行人和少量马车设计的;也不可能像中国一样大拆大建,交通和停车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预定的4星级公寓式酒店在多瑙河畔距离“布达佩斯之眼”摩天轮附近一条狭窄的街里,门前只能单向通过一辆车,为了进入酒店地下停车场,我们从这个酒店门口通行了4次,绕了4个大圈才非常艰难地进了车库。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坐公交车来到多瑙河西岸,参观著名的马加什教堂和渔人堡。



马加什教堂(匈牙利语:Mátyás-templom)是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座教堂,位于布达城堡区的心脏。教堂最初建于1015年。现在的哥特式建筑兴建于14世纪下半叶,19世纪后期大修,是布达中世纪第二大教堂。
教堂的正式名称是圣母教堂,通常以国王马加什一世的名字称作马加什教堂。由于茜茜公主在这里加冕,游客常常把它称为“加冕教堂”。1867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在这里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和王后。这座教堂还是马加什一世两次举行婚礼的地点(第一次迎娶Podiebrad的凯瑟琳,她去世后,又迎娶阿拉贡的比阿特丽斯)。



匈牙利被土耳其占领期间,是教堂最黑暗悲惨的时期,绝大多数教会珍品运往普雷斯堡(现在的布拉迪斯拉发),1541年,布达沦陷,这座教堂改为清真寺,教堂华丽壁画均被清除。
这座教堂也是所谓圣母显灵的地点。1686年,在神圣联盟围困布达期间,教堂的一面墙壁倒塌,隐藏在墙后的一尊圣母像出现在正在祈祷的穆斯林面前,使驻军的士气崩溃,城市就在同一天陷落。
在1686年赶走土耳其人后,匈牙利人开始恢复这座教堂的巴洛克风格,直到19世纪末这座教堂才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堂内设有教会艺术博物馆,中世纪地穴,圣斯蒂芬小堂。收藏了大量圣人遗物和中世纪石刻,以及匈牙利王冠。现在还专卖开设了茜茜公主的相关展览。茜茜公主迷们可以从德国的巴伐利亚、奥地利一路追踪到匈牙利,感受茜茜公主的魅力。







教堂外面是著名的渔人堡。渔人堡(Halászbástya)是一组新哥特式和新罗曼风格的观景台,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布达一侧多瑙河河畔的城堡山,修建于1895年到1902年之间,设计师是弗里杰·舒勒克(Frigyes Schulek)。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渔人堡近乎毁灭。1947年至1948年之间,弗里杰·舒勒克的儿子亚诺什·舒勒克负责了修复工程。从塔和观景台,可以看到多瑙河、玛格丽特岛、东面的佩斯,以及盖勒特丘陵(Gellért Hill)的全景。七座塔楼代表七个马扎尔人部落在896年定居喀尔巴阡盆地.。渔人堡得名于渔民行会,他们在中世纪负责守卫这一段城墙。




中国人对匈牙利一直存在一种亲近感,相近的发色和皮肤,让中国人相信匈牙利人和中国人有亲近的血缘。渔人堡也让人相信匈牙利人来自亚洲中国的某一个区域。匈牙利人也有强烈的东方情结。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访问中国时曾对媒体表示:匈牙利民族来自东方,毫无疑问,我们的祖先来自亚洲,欧洲人认为我们是匈奴人的后代,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证明,但我们相信这是真的。
匈牙利人心中有着强烈的中国情节,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国西北匈奴人的后裔。
匈牙利人一直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匈牙利语,他们的语言和欧洲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和西方人正相反。
匈牙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曲调上是一样的。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匈牙利学者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民国大师章太炎,他认为匈牙利就是匈奴人的后裔。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学者还从宗教习俗、语言、相貌等多方面加以论证。

站在渔人堡眺看东方,多瑙河近在咫尺,佩斯城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丽多彩,古老宏大的匈牙利国会、一座座教堂、一座座风格各异的桥梁构建了一幅幅壮美的画卷。布达佩斯不愧其世界名城的盛誉!
渔人堡和马加什教堂之间有一座有100多年历史的伊什特万一世的骑马铜像。底座是奥洛约什·施特罗布尔(Alajos Stróbl)的作品,在弗里杰·舒勒克规划的基础上改进,为新罗曼式风格。

步行通过锁链桥,站在多瑙河东岸可以看到辉煌壮丽的布达皇宫。布达皇宫位于布达的城堡山上,是13世纪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为抵御鞑靼人进攻而修建,皇宫建筑呈现新巴洛克建筑风格。如今的皇宫主体分别是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和塞切尼国家图书馆。即使不进入博物馆,皇宫外围的建筑和雕塑也令人赞叹。


来到布达和佩斯这座姐妹之城,光顾该城数十个最著名的咖啡馆、体验匈牙利的辉煌历史和贵族气质、品尝地道的匈牙利美食是一种温馨的体验。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光顾New York Café——纽约咖啡厅馆——全世界最美的咖啡厅。







纽约咖啡馆建于1891-1895年,是20世纪布达佩斯最美丽,也是最受当地人欢迎的咖啡馆。很多布达佩斯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这里边喝咖啡边创作。二战时期,咖啡厅被其他商店取代。直到2006年,咖啡厅才被修复至原先的样子。据说二战时期,如果收件地址写着纽约,信件会被送到这里,而非美国纽约,可见这座咖啡馆在当时有多出名了。
整个咖啡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仿佛一步穿越120年,回到古老欧洲的黄金时代。
这里曾是着晚礼服才可入场的上流人士聚集地。如今,现场钢琴和盛装的乐队演奏、精美壁画,富丽堂皇的大理石装饰、精美的餐具、考究的美食无不令人赞叹。
当年咖啡厅内有专属的图书馆,专供在此写作的作家、小说家查阅资料之用。一些文学杂志和出版商,干脆就把办公室设在这里。
现在在这里花上10几欧元就可以享受一餐美食。不过如果没有提前定位,就要等待很长时间才可能有位。
除了纽约宫咖啡馆,茜茜公主曾经光顾的咖啡馆也非常驰名。
一家是鲁斯伍尔姆咖啡馆,也是布达佩斯最古老的咖啡馆。1827年开业,至今将近200年了,依然顾客盈门。咖啡馆位于布达城堡区内,距离主要景点马加什教堂和渔人堡,仅有步行1分钟距离,坐落在古色古香的城堡区老建筑内。相比其他几座著名的咖啡馆,Ruszwurm的内部装饰简单古朴,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建筑两三百年前的样子。
相传茜茜公主是这里的常客。皇宫离这里也只有步行5分钟的距离。门口总有排队前来一睹老店风采和品尝正宗的匈牙利甜点的游客。
另一家是Gerbeaud Café热尔博咖啡馆,一家体现奥匈帝国风范的古老咖啡馆。1858年开业,在东京和首尔有2家分店。
这里的装潢运用金漆、大理石和橡木镶板,古典华丽。在这里可以找到所有的匈牙利传统甜点和口味齐全的马卡龙。
咖啡厅门外是宽阔的露天用餐区域。尝尝这里的特色“猫舌巧克力”。
我们有幸在等了半个多小时后进入餐厅,点了各自喜欢的正餐、品尝了特色甜点和独特风格的咖啡。
离开纽约咖啡馆,小外孙发现了被称为“布达佩斯之眼”的摩天轮。这是他的最爱,每次到尼亚加拉大瀑布他都要座摩天轮。我被他拉上摩天轮,居高临下欣赏了布达佩斯城市风光。这个摩天轮虽然不是特别高大,但很实惠,往复了很多圈,很值得一坐。





午后时分,我们离开布达佩斯,前往中转地斯洛伐克。前去体验斯洛伐克首都的民宿。
再见了!布达佩斯,再见了匈牙利的老朋友们!安特尔博士、薛春华大姐,在匈牙利的改革大潮中你们也许已经移居他国,你们也许还生活在布达佩斯,衷心祝福你们晚年幸福快乐。你们的身影是我永远的记忆和美好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