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带来的思考(完整版)
2021年8月8日,为期16天的2020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虽然因为新冠疫情,观众席上空无一人,但依然是一场精彩纷呈的盛筵,运动员们为我们带来无数个振奋人心的瞬间,也让我们再次体会了体育运动的激情和超越自我的力量。
8月8日晩上的闭幕式,美仑美奂的灯光特效,在空中呈现出奥运“光之五环”,炫目之极。紧接着烟花升起在场馆上空,七彩斑斓,真美啊。
回顾过去的十六天,真是一届“前所未有”的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闭幕式致辞中说,在这困难的时期,你们给了世界最珍贵的礼物——希望!自疫情发生以来,这是第一次,整个世界团结在一起。体育重回舞台中央。世界上亿万的人们情同与共,分享喜悦与激励的瞬间。这给予我们以希望,这给予我们对未来的信念。
闭幕式上,五环旗交给了2024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巴黎的市长,奥运火炬慢慢熄灭。与此同时,奥运巨型旗帜被悬挂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标志着奥运精神在继续着。
经过16天奋勇拼搏,中国代表团共获得38金32银18铜,共计88枚奖牌,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位,金牌数追平了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
这次奥运会上,特别引人注目的金牌得主是年仅14岁的全红婵,以五跳三跳满分总分466.2分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夺得2020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决赛冠军。
当记者问她水花压得这么好,是如何做到的,全红婵说:“练呗,就慢慢练呗。”但据教练所说,全红婵并非慢慢练,而是非常刻苦练习。她非常能吃苦,对待训练的态度也非常认真,每次训练都是全力以赴地把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陆上跳的次数就在300次左右,水上她一般都是跳120次左右,一天训练要跳400多次 。
未拿到金牌的百米短跑运动员苏炳添也火得一蹋糊涂。他以“亚洲飞人”、无冕之王引k瞩目:从“苏炳添创造历史”、“好想给苏炳添一块奖牌”、“苏炳添理性分析自己比赛中的短板”等热门话题的讨论热烈程度就可见一斑。
已经32岁的苏炳添,这是第三度参加奥运会,在半决赛中跑出了9.83的个人最好成绩,并刷新亚洲纪录,以半决赛第一的成绩成为电子计时时代首位进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百米决赛中,苏炳添在后程全力冲刺,最终以9秒98的成绩位居第六名,在世界田径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决赛中他第六名而没得到奖牌,但他已经没有遗憾了。因为他和自己比已经有了大进步,并且发挥了自己极大的潜能。他在微信上的话语,正是奥运精神的诠释。
“太多的祝福,不能够一一问复!谢谢大家为我呐喊加油!以9.83进入奥运会决赛圈我已经非常满足,决赛的9.98也没有遗憾,因为这就是我的真实水平!单项告一段落!接下来还有男子4x100,希望大家继续为中国田径军团加油!”
如果说,全红婵的金牌之路是苦练铺就的,苏炳添的成绩的取得走的是另一条路:拒绝埋头苦练,找到最佳状态是关键。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他身后的那位传奇教练兰迪·亨廷顿。
兰迪·亨廷顿是中国田径队的外籍教练,曾带出8位奥运选手、7位世界冠军。兰迪是在2013年受邀加入中国田径队的。那时,他还只是跳跃组教练,但他对每个项目都很关心,总给短跑组提意见,所以后来,苏炳添在冬训时就跟着兰迪。
2017年10月,兰迪正式成为苏炳添的主管教练。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苏炳添进步神速,在各大赛中频繁刷新记录。
成功的关键,正是兰迪执教的第一个秘笈:科学训练取代埋头苦练,以“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取得进步。
在2018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苏炳添提到兰迪的训练方法,毫不讳言其感受“轻松”。
“他每天的训练计划都不多,一天最多跑三个全速。我一直就是练得多嘛,练少了自己都不踏实,比如现在放大假,兰迪说一点儿都不许练,身心都要完全放松。”
兰迪不会为了某场世界大赛而给运动员疯狂加训,因为一位好教练往往比任何人都更加珍视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和长期发展。
这种执教思路,放到教育语境下也再合适不过。
看看我们的教育,却总是相反。曾经有一位朋友,非常苦恼地来问我,他女儿在某校重点班上初中,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单举语文为例,就有三本练习册,学到哪一课,做到哪一课,每天必须交。学校一天到晚的课,上完晚自习到家,就是做到十二点,怎么也不可能做完那些练习,怎么办?我的回答是选一本做就可以了,其他两本放弃。
我们学校昨天开学,一整天的校本培训,在说到年级管理的时候,逃不过的就是刷题,周测,月考等各种考试。学生几乎没有了放松一下的时间,连吃饭都是跑着去跑着回。而偏偏是这样的学校管理,却被领导大力推崇,却在绝大多数学校大面积铺开。
回顾我自己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作业量向来比较适中。记得有一年到了期末,还有一个月的复习时间,我们同年级的同事邀我去给学生们买试卷练练,我没有答应。他们用他们的方法:做题目。我用我的方法,复习基本知识,解决答题思路。还有就是阅读和写作。这一学期期末成绩,我所教两个班遥遥领先。
每每有毕业多年的学生来看我,美好的回忆中少不了的,总是老师您布置的作业不多,而我们的成绩挺好。特别是作文,每一篇都是课堂上完成,从来没有布置过回家写作文,减少了多少烦恼。有意思的是,这样一来,反而有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写了文章来跟我交流。
其实这样做,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得好,哪些一知半解,同时考虑用何种方法来加强。其中也可以用到科学训练,达到高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