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国论》一处翻译的“搭梯”设计
2019-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学舟语文
关于《六国论》一处翻译的“搭梯”设计
《六国论》最后一句翻译难度较大,要让学生彻底弄懂,须做思维搭梯设计。
原句: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可以确定:苟(如果),天下之大(广阔的领土);下(六国之后),而(却),从(跟随),破亡(灭亡),故事(先例);是(这)。
2.不好确定:“以”是“用”,还是“凭借”?前两句有主语吗?能补出来吗?后面的“下”怎么理解?
3.“先例”能不能“跟随”?第二句能不能换另外一种说法?(走六国走过的老路)
4.六国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该句能否再换一种说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5.现在能否解答出尚未解答的问题?(“主语”可能是当朝(北宋),“下”应该是“下面”,“以”应该是“凭借”。)
6.“可能是”等于“一定是”吗?“可能是”能否转变为“一定是”?条件是什么?(北宋与六国有相似之处)
7.北宋与六国有相似之处吗?(有)
8.现在能将整个句子翻译通了吗?还有无不满意之处(“以”与后面的“下”似乎还可以调整?)
9.怎样调整?为何要调整?(根据“而”的转折,"以"应当译为动词;“下”译为“下面”“以下”等于没翻译,没有表达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10.到底怎样翻译较好?(如果当朝占据着大片领土,在六国之后却不知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这只能比六国的情况更糟。)
11.拓展:有人说苏洵的观点严重歪曲历史,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12.预设:同意。根据历史,六国灭亡固然有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原因,但主要在窝里斗。
13.既然主因不在赂秦,作者为何不顾事实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呢?作者历史学得不好?
14. 预设:根据“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等内容来看,作者的历史学得很好!
15.那为何要歪曲历史(只有一种可能:歪曲是为了服务于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