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那么美好,却为何如此遭人嫌弃?
朋友Q是一个南方妹子,长相清秀,头发乌黑,虽个子不高,但身材匀称;性格是温柔体贴型的,工作上也积极上进,怎么看都应该是容易受到异性喜欢的类型。
但她说自己是“王八蛋吸铁石”,吸来的总是渣男。
在我看来,她交过的N任男朋友也并非都是渣男,但最后都会有一个共同的举动,就是会为了其他女人而抛弃Q。
她的第一任男朋友,是一个二线城市的某所大学的研究生。那时Q已经参加工作了。每个周末都会买一堆零食再坐几个小时的巴士车去看望男友。想着男友还在读书,没有什么积蓄,所以出去约会时,有各种消费她都会抢着买单。每逢男友过生日或是情人节什么都会送上一份贵重的礼物,什么名牌手表、IPAD平板电脑等,自己却省吃俭用,连身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
在交往的三年时间里,男友送过她最贵重的礼物是十一朵玫瑰花,说代表对她的“一心一意”。Q捧着那些花乐呵了很久,等到花谢了后还把枯萎的花瓣收起来装在玻璃瓶里,说要留下永久的纪念。
有一天,她出差到男友的城市,逮了个空,直接去了男友的宿舍,还给他买了份礼物,想给他个惊喜。狗血的事情发生了,男友宿舍的门是虚掩的,她推门而入,只见他男友正抱着个女生在玩游戏,用的是她省吃俭用一个月买下来的那个IPAD平板电脑。那一刻,她的爱情梦破碎了成一块块尖锐的玻璃,全都狠狠地刺向她的心脏。
待她遇到了下一任男友时,她死寂的心才开始复苏。这一次,她更是变本加厉地对男友好。
这次的男友,是个银行里的客户经理,比较富有。但Q还是从不花男友的钱。平时,经常开着男友的车送去加油,各种生活开销她全都包了。与他同居期间,他的全身的衣物甚至袜子都是Q帮他洗。每天都是她做饭洗碗,而她男友则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在男友玩游戏时,她还会给他端好洗脚水放在他前面,而男友有时还会嫌烦,嫌她打扰了他。
有一次,她男友带着她参加一个重要宴会。她兴奋不已,决定要好好表现,让男友有面子。结果,在宴会上她做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她发现她男友的皮鞋上沾有一点脏东西,立即从洗手间弄了块湿抹布,然后直接跪在地上给他擦干净了鞋子。让他在客户面前大失颜面。
自那以后,男友对她越来越冷淡,直到有一天另一个漂亮女人挽上了他的手,Q甚至都没得到一个正式的分手通知,就直接被甩了。
后来,Q又陆陆续续谈过三两个,但总是没有好结果。最后一个在分手时这么跟她说,不是你不好,而是你太好了,我无福消受。你每天一条早安、一条晚安信息不说,我上班时间内还能收到你多条问候信息,一下子问累不累,一下子提醒我吃点水果,一下子叫我别坐久了,要起来运动下。每个周末你都会把我房间打扫的一尘不染,还为我学按摩、学做各种我喜欢吃的菜肴,我有任何需求你都随叫随到,你真的比我妈对我还好。我怕哪天我不想继续交往下去了,所有人都会骂我没良心,是个王八蛋。所以还不如早点分手算了。
Q每次失恋都会伤心欲绝,仿佛天塌下来了似的。然后她会一直沉沦,直到投入下一段恋情时,她才会重新活过来。
在爱情面前,她是如此的卑微。如同张爱玲那样:“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Q哭泣着向我倾诉“亲爱的,你说为什么我会这么背?我到底哪里不好了?他们都不喜欢我!我为他们付出了这么多,还会遭到他们的嫌弃!”
她的提问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日本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她们那么美好,却为何如此遭人嫌弃?那是唯一一部让我看得泪流了几次,且再不敢看第二遍的电影。
松子是一个美丽善良、纯真可爱、还会唱歌的女孩。但她总是得不到父亲的爱。因为家里有个体弱多病的妹妹,父母都竭尽全力地去爱妹妹,不管她如何讨巧卖乖,都无济于事。她为了博得父亲的一笑而学会了像小丑那样嘟嘴做鬼脸,最后竟形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别人一生气,她就会条件反射似的做出嘟嘴的鬼脸。
童年时期,原生家庭破坏了松子的精神世界,也导致了松子接下来一生的悲剧。
她的一生都在为他人而活。她为了讨父母的喜欢去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做自己不爱的工作。在教师的工作中,她包庇偷了钱的学生,为了学生不惜自己背上黑锅,然后被学校辞退,开始她更加惨痛的人生。
对爱的极度渴求让她饥不择食,只要有个男人放在她面前,她就会不顾一切地爱上他。
遇到落魄作家,被打骂被虐待也不离不弃,甚至为他去做娼妓,还四处举债,结果作家留下“生而为人,对不起”的字条后卧轨自杀了。
没多久她又做了作家劲敌的情妇,即便知道对方不过是在利用她的身体,她也贪图那一瞬的温暖,很快,她就遭对方抛弃。
接下来认识一个皮条客,又缠在了一起,结果不但受感情背叛,还被骗巨额钱财,情急下错手杀了他,也因此锒铛入狱。
最后遇到诬陷她让她坐实“小偷”罪名的坏学生龙洋一,待对方忏悔后,她不仅原谅了对方,还陷入他的“爱”里,不可自拔,即使知道跟着已经沦落入黑道的龙洋一会要“下地狱”,她也要走下去,因为“两个人一起下地狱也要比一个人孤独好”。
她邋遢地生活了十年之后,任由自己成丑肥圆的老太婆,终于有一天在偶遇好友之后开悟了,想要踏出她真正为自己而活的第一步,却又在这时被一群无厘头的少年用棒球棒活活打死。用一个令人唏嘘的方式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所以,并不是每个主角都会有好的结局,真实的人生往往是至死方休。
但她更大的悲伤在于,她不光索求不到爱,也没有一个男人能够承载住她的爱。她的爱太热烈太真挚也太纯粹,让人感到害怕。好不容易等到杀了人的龙洋一出狱,她捧着鲜花带着满脸的幸福光芒去迎接他,却被阿龙一拳打倒在地。在这份“神的爱”面前,阿龙仓惶地逃了。他说“松子的爱,太耀眼了。”
她生而为人的唯一快乐就是无止尽地付出自己,透支自己的爱。如同飞蛾扑火一般,只要一丁点的光,哪怕是虚幻的光,也会奋不顾身地扑过去。
很多人认为松子的爱无私又伟大,日本文化还会对这种爱进行讴歌,认为这是“上帝的爱”。我以为不是。松子所有为了爱不惜一切的自我放弃的行为只是因为她完全没有自我,她的爱也并非是无私的。无私到了极致就是最大的自私。她的不反抗是因为害怕对方会离他更远,她对人毫无保留的信赖是因为她毫无能力去组织好自己的生活。
她以向别人讨好的方式来获得自我的存在感,小时候,她就常常学小丑的样子扮鬼脸讨好父亲;工作了,偷了钱的学生质问她,她就立即检讨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作家男友殴打她,虐待她,她还要顶着伤痛去为他借钱;作家男友的劲敌对她稍微示好,她就乐颠乐颠地去给他做小三;她如同一个卑微的奴才去不断讨好他人。但结果,她越讨好他人,就越遭人嫌弃,越遭人嫌弃,又越去讨好他人,如此恶性循环。
最后,只能写下一句:生而为人,对不起。
对不起,我理解不了这个世界。对不起,我不能让你们接受我的爱。对不起,我伤害了那些爱我的人。对不起,我生而为人。
只有一个极其缺乏自我的人,才会因为害怕,拼命地讨好他人;因为孤独,走向自我毁灭。
原本,一个人迷失自我就是对自己最大的罪恶。
但她又是那个罪魁祸首吗? 所有悲剧的根源不过是因为童年时期所留下那个“心洞”——严重的匮乏爱与安全感。
Q与松子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她也是在生命早期体验中缺乏爱的人。她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期间都是在极其缺乏关爱的环境下长大的。父母都忙于工作,每天早上她还没醒,父母就已经出去了,晚上等她睡下了父母才回来。她也很少有机会与父母共同用餐,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过上了学校寄宿的生活。她说小时候她最羡慕同龄人的地方就是他们都可以一家人围着吃饭,都有爸爸妈妈在家,而她的家里永远是冷冷冰冰的。爷爷奶奶也只是看管她,不会去陪伴她。长大之后,她与父母的关系也不亲近,她说她有点无法理解为什么她的同学朋友可以打电话跟父母聊很久,而她每次匆匆十几二十秒就想挂电话。因为不知道说什么,也无法做到亲密无间。
她们那么美好,却为何如此遭人嫌弃?家庭教育中爱的缺失似乎是很多中国家庭的通病,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东方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氛围,似乎很多父母都压根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爱。中国的父母大概是世界上最任劳任怨,也最不计回报的父母,却也是最不会向孩子表达爱的父母。社会上很多人都有自卑、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等性格,都是来源于年幼时期,太过压抑的阴暗童年。
相信很多人都能体会到小时候那种被嫌弃、被讨厌的心理,会听到类似于“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多好。”“生了你有什么用,白生了!”“你真是没出息,笨死了。”等等。这些句子对儿童的心灵极具伤害力。
在我年少时期,也曾有过一件让我内心受到一万点伤害的事。有一天,我下阁楼去厨房吃早餐时,听到父母和我姐姐在厨房里大声议论我的不是,且用词难听,待听到我的脚步声,他们又立马不吱声了。记得那天我难过得早饭都没吃,直接就出门了。心想,我有哪里不好,哪里做得不是,你们在我面前指出来就是了,在我背后议论我算是什么事,还是我至亲至近的人吗?
到现在我也会偶尔在小区里听到个别家长对着幼弱的孩子吼道:“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你就是个熊孩子,奶奶带着你都快累死了!”当我看到小孩眼神的或惊恐,或麻木,或慌乱时,都会为他们感到难过,生而为人,没有遇到会表达爱的父母,又何尝不是种悲哀。
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给孩子留下的童年创伤,可能会让其一生都难以治愈。
或许有人会十分反对这种“万事赖童年”的看法。但针对像松子这种“讨好型”人格来说,我坚持认为:
一个人不管他天生性格和气质是什么类型,如果在他的早期生命体验里获得了足够多的爱的养分,成年之后就不可能会发展为讨好型人格。
为什么要去“讨”?只有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才要“讨”。如同乞丐一样,不讨饭吃就等着饿死,能不去讨吗?而爱是人的精神粮食,没有爱,这个人在精神上就是“死寂”的,所以松子才会拼命去讨好他人,因为她太需要爱了,没有爱,她无法活下去。
但是人在没有自我的时候最缺乏的就是自爱的能力。“爱与安全感”是又构成完整自我的必不可缺的部分。所以说,童年时期因缺爱而留下的巨大“心洞”会导致这个人接下一生的时间都会去不填地去填补好这个洞。等洞填好了,她才会正常,才会重新获得自爱自尊的能力。
对于“渴爱症”人群来说,发生路线基本是这样的:儿童时期没有获得爱与安全感——》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没有自爱的能力——》试图从他人那里获得爱来完成自我的建构。
如果松子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可以给她足够的爱与安全感的男人,她是能够被治愈好的。一个不再饥饿的人自然不用为了一口饭再去乞讨。可是,她没有那么幸运,应该说大部分的人都不会那么幸运,人们也往往会说,你连自己都不爱自己,还能指望别人爱你。
因为,人必须要自爱,才能获得他爱。就如我的朋友Q一样,她十分善良纯真,会不计回报地付出自我,但是因为缺乏自爱能力,所以在每段关系中都是被甩的那个。
庆幸的是,人都有自愈能力的。当Q意识到是因为她童年缺乏被爱的人生体验,才会导致她成年后患上“渴爱症”之后,她便开始积极地面对这一问题,还去看了心理医生。
但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如此高“自省”能力的人来说,也许就会如同松子一样,人生始终无转机。
真希望有一天,中国的父母要生孩子之前不是简单地提交个资料拿个“生育证”就好,而是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取得一个“父母资格证”。
如果从家庭到社会都能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呵护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那也将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