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去美高前,我想了什么?
自从去年年初儿子拿到美高通知书开始,我就经常被问到相关问题,比如孩子出国好还是国内好?出国要花多少钱?国外有种族歧视和校园霸凌吗?等等。儿子八月份开学,我在八月到十一月间又两次往返中美,朋友们在频繁地为我一会送行,一会接风的时候,孩子出国留学也是永恒的话题。八月份在美国陪孩子的时候,正赶上国内《小别离》热播,也被很多朋友艾特,把剧评转给我,我回国后只好马上恶补剧集。为了以后见面时,节约大家的宝贵时间,谈论更多的新鲜话题,也算兑现对几个朋友在2016年的承诺,我趁春节假期回想了下我和先生在儿子美高前考虑的一些主要事情,供大家参考。
其实,和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样,孩子的教育也没有最佳方案,只有适不适合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看孩子,比如他所在学校如何?他自己是否适应国内的教育体系?他喜欢国外的学习吗?孩子心理上、学业上为出国做了足够准备?等等。而孩子的情况是最复杂、变化最多的,他们经常会来回摇摆。但毕竟高中阶段甚至更低龄出国留学的孩子还未成年,这个过程中,家长会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家庭的情况做一些引导。每次大家问我的时候,我主要也是谈我在孩子出国前我的想法和出国后的一些见闻。
一、家庭经济状况:对很多家庭来说这应该是首要的。除了交换生外,在美国持F-1签证的学生在大学前只能入读私立学校,按走读、住宿的不同,学费也不一样。走读学生再付食宿费给寄宿家庭,和学费加起来也要几万美元,所以和寄宿学校差别不大,根据地区、学校不同,大多数一年都要在三万到七万美元之间。但这只是一部分,孩子的寒暑假回国机票,春假、感恩节、复活节等学校都要放假关门,孩子们或回国、去美国亲友同学家、家长过去陪等各种方案也都有不少支出。孩子在美国参加夏校、旅游、访校,也几乎是必须的。我儿子到美国还不足一年,我没有仔细算过学费外的支出,每个家庭情况也不一样,家长的陪读等费用也没法讨论,但我觉得平均下来,每年至少要在学费外有两万美元的额外预算。而且最主要的是,美高的孩子不可能再回到国内读大学,至少要在国外读本科。八年下来,以现在的学费看,最少也要五十万美元。电视剧《小别离》中在费用方面有些低估了。当然,在国内大城市,很多想出国孩子的家庭并不是太大问题,一套房子就全解决了。
二、父母的陪伴:现在有很多美高的妈妈在美国陪读,许多美高家长微信群里都有不少陪读妈妈。是否陪读、如何陪读,是个和孩子、亲子关系、经济状况、时间、家庭状况相关的复杂问题,各有利弊。但无论怎样,家长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是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但不是撒手给学校、寄宿家庭就不管了。孩子的小假期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如果心理不适应,长期想家怎么办?和寄宿家庭有矛盾了怎么办?等等,可能有各种解决办法,但无论怎么做,都要尽量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支持、陪伴,有些情况下甚至要做好随时飞过去的准备。我以前在央企工作,先生也是,属于备案人员,因私出国要审批,一年也只能有一次机会。如果我现在还在原来公司工作的话,可能会有不能陪伴孩子的内疚和焦虑。其实孩子不一定需要你陪在美国,但家长尤其是妈妈如果出境受限的话,至少会有一些不便。有人也可能觉得无所谓,或对孩子是个锻炼,或者说以前出国留学的几年都回不了国,这是家庭观念不同,我们没法讨论。
三、美高校园的安全、种族歧视和霸凌:安全问题,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虽然美国允许持枪,但很多城市、尤其是小城市的犯罪率还是很低的。儿子在的中部城市,有几十万人口,几十年也没有发生过枪击案。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个学校很重要的一点,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最怕孩子周围的不安全因素。我以前去美国的时候,也看到过一些寄宿学校,大多在小镇或城市郊区,用孩子们的话就是大农村。平时孩子们都在学校里,外出也都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周末会有老师带着外出,一般是白天,也不会去娱乐场所。总体来说,孩子还是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的。至于歧视,应该是哪里都有的,只要人和人有不同,只要阶层存在,就会有歧视。在国内,北京人对外地人的歧视,富人对穷人的歧视,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很多是赤裸裸的,甚至是制度性的。在美国,歧视也一样是存在的,只是在私立学校这样的地方,政治正确是很重要的,不允许看得见的种族歧视。至于看不见的,我告诉孩子,尽量忽略,不要太敏感地把不同意见、好恶归结于种族歧视。比如,如果你和美国同学交流有问题,对他们的习俗不了解,他们可能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嘲笑,不要敏感地就认为是种族歧视,要是你也有可能这么做,就像在国内很多人不自觉地表现出地域优势、成绩优势。人脆弱的时候,就容易觉得别人在歧视,内心强大了反而不一定会这么想。至于校园霸凌,至少在寄宿学校,学校的要求、规定很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类似高年级欺负低年级这样的事情和国内校园也有相似的地方,孩子如何适应环境、保护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像前一阵报道的17岁女生被老师在自家猥亵、强奸这样的事,老师当然最坏,家长也有责任,但17岁了,对自己还没有一点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样的孩子在哪里都会有危险。
四、与孩子的感情问题:这也是我遇到的问题。高中的孩子,一般在十四岁到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很多这阶段的孩子,在家中和父母没有太多交流,每天就是饭桌上说几句话,还主要是学习,经常话不投机半句多,甚至没有交流。我和儿子一直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即使在冲突最多的初二阶段,大多数时间我们都交流很多。他出国后,也会把好多事、喜怒哀乐和我说。但可能性格不同吧,他经常是几天不发微信,过几天又可能天天联系,弄得我每天在他被允许上网的时间段就眼巴巴地等着。而他的一个同学,就每天会和父母联系。我有些羡慕地和儿子说,儿子一句我们性格不一样就把我打发了。还反问我,是不是重要的事都告诉我了?我们聊天多不多?好吧,我承认,一般情况下他有什么特别的事都会告诉我,没联系可能就是那几天作业多、没什么他认为的需要和我说的事。这时候的孩子理解不了父母想知道他鸡毛蒜皮的事的心情。在孩子离开后,父母能否转移注意力,提前适应空巢家庭,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有些原来天天围着孩子转的妈妈。在孩子去美高后,基本上我们给孩子就帮不上什么忙了,顶多是学习方法的一些建议,人家还不爱听。所以我们就要转变自己,多听少说,多鼓励少责备。我觉得孩子去美高后,我们的关系还改善了,因为我不再关注他的很多生活细节,确切地说,是没法关注,只能知道结果,有时候很多事情连结果都不知道,亲子关系反而更加和谐了。也许父母本来就应该是这么做的吧。
还有一件事,我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提出来,就是你接受哪种教育理念、体系的问题。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可能也没法预料,但你想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学什么东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他将来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是父母在决定孩子是否出国前要考虑好的,或者说应该是一直都要有的一个明确理念。家长的理念会影响孩子,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最好不要发生随着时间推移,教育理念越来越背离,再改玹易辙的情况,浪费时间、金钱不说,对家长、孩子都会是一种折磨。在目前不同人想法差距太大、严重割裂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还是大家自己考虑吧。
就像我开始说的,低龄出国留学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最佳方案,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和孩子充分沟通、讨论,不管孩子最终做出什么决定,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孩子最多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我们做父母的努力奋斗,并不仅仅是要给孩子创造好一点的物质条件,更不是留下多少财富,而是让他们可以多一些选择。孩子未来的路,很漫长,也充满不确定性,我希望孩子知道,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困难,父母都会和他在一起,会永远爱他、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