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何应用于个人生活
本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通述:
世人都能够发现美好的东西,并认为他们美,是因为他们拿自己厌恶的东西做了参照;世人都知道应当完善自身的不足,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所以,这世间,很多东西是正反相应的。但这美与善,也是相对应的,而这美与善之中,唯独却缺了真,不失道者,自为真。
但这时候,我们无法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不失道时该怎么办?真,即为天然道德,什么是天然道德?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具体如何理解?就是万物不用鼓动号令,便会自然生发(生),万物长成却不只为自己(长),努力获取却不持而不放(收),能够懂得功成身退(藏),到最后,因为他的不占所利,所以反而这些所利不会离他而去。
图引:
第二章也是《道经》的前言和导引部分,作者由身边现象引出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即天然道德。
一切美与善,都是恶与不善的相对的,正如高和低都是相对的一样,如果你要把一个长杆子变短,你只用拿一个更长的杆子和他放一起就可以了,所以,这一切表面的认知,都不是真正的天然规律,就像美和丑一样,都是后天被社会道德所教育引导的结果。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天然道德?最初的圣人之所是圣人,并不是因为人们受教育说,那是圣人,我们要跟随,而是他懂得按规律办事,人们才效仿他。这一切,都不是被教育和洗脑的结果。那么,圣人所遵循的又是什么规律。是生长收藏。
作者在这里,开始揭示宇宙间所存在生长收藏的规律,并且在《道经》一书的前言一结束,就开始具体讲解生长收藏的规律。作者在这里,借助于生长收藏的发展规律,来讲解天然道德的自然而然性,用来和下文中要讲到的社会道德做区别。
释义:
恶:厌恶
不善:不足,缺点
长短相形:长和短,都是在比较之中,才显现出来的。
高下相倾:高和低,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
作:生发,起始。
辞:言语鼓动
有:自我占有(指只为自己)
持:拿在手里不放开。
居:占据。
作例:
天然道德,也就是自然道德,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自然规律中的生长收藏,也就是天道,另一方面,还指人性规律。也就是未接受社会道德所引导的天然人性,也叫人道。
天道是不分善恶的,如李世民,杀兄害弟,不孝不伦,但仍然能功成名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规律,规律本身只是个名字,不分善恶正邪。我们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与这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关系。
古今一直以来,都给“道德”二字与人的精神品质捆绑在一起,更与当时的思想价值观绑在一起。不停地强调否合某种道德品质的人,就会得到上天的帮助,不具备某种思想品质的人,就会失去上天的帮助。
那些古代传说中的明君贤王,除了人们装聋作哑地选择性失明,美其名曰“为尊者讳”为,有几人符合千年以来的儒家道德规范的?但这样丝毫不影响他们成功成名,达到目的。原因是,天道无情,不为尧存,不为纣王。它安自己的规则运行,不受世间社会道德的左右。
但世间的社会道德,如同儒家学说,总想让天道替他背书,所以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扭曲成了思想品质或社会价值方面的“道”,而本来的“道”,是指规律。意为,能按规律办事的人,自然会得到更多助力,不按规律办事的人,将会失去这些助力。
因此,作者在百家学说盛行之时,强调天然道德的重要性,是希望人们的思想不被社会道德学说所扭曲,能够遵从天然道德去掌握世间规律。在批判社会道德之前,作者先抛出了天然道德。
作者在讲天然道德时,重点提出了“不言之教”,什么叫不言之教?就是当你随地乱扔垃圾时,有个人往前走几步,将垃圾扔进了垃圾筒里,不管你会怎样做,你都会自然认为,对方做得是对的,并且会引导一部分人,也去那样做。,----南山空同先生注解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