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曾国藩》4

2023-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千叶陪跑青春期

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

任何事情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曾国藩为什么要组建湘军?为什么不用清朝现成的建制?

曾国藩一介书生,没当过兵,没摸过武器,但他是儒家文化的拥趸。太平天国不仅是反抗朝廷,更重要的是想推翻中国传统文化,破除他们企图用外邦文化统治中国的企图和野心。

这时候曾国藩的文化底蕴和成为圣人的志向发挥了根本作用。文化都被推翻了,他的志向又从何实现呢?所以,打败洪秀全是唯一出路!这似乎也能解释第五章中,为什么曾国藩一面立志成为圣人,一面又成为杀人如麻的“曾剃头”。

仅仅是想打败没用,要有实现路径。曾国藩没有当兵经验,没摸过武器,清朝有现成的八旗和绿营建制,为什么不用?幸亏道光年间,曾国藩就兼任过兵部左侍郎,对清朝军队的状况非常清楚。试想,如果曾国藩不了解当年的清朝军队,即使他有鸿鹄之志,也不见得能抗衡过太平军(书中有清军“军威”的描述)。

另起炉灶是唯一一个挽救国家,挽救中华文化的路径。

分不清哪一个是天时,地利,也分不清哪个是人和。但最终看上去追求保守,诚信,稳定的曾国藩不仅“以团练为名,行建军之实”,挑战皇权皇威,挑战他自己的“圣人志向”,在“五无”(没办公场所,没名正言顺的职权,没经验,没朋友帮忙,没军饷等制度保障)的境况下,实现了最后的胜利。这是湘军首领的魅力所在,大概也是湘军牛气的根本吧。

说起来,操练湘军本身不难,应付皇帝,应付当时的官场才是难上加难。

咸丰帝视为芝麻盐的湘军,在曾国藩眼里是拯救全天下的希望。他有多在意这支军队第一次出征的胜负,就有多抵抗咸丰帝,甚至不惜为此折损好友和老师的性命。曾国藩和皇帝的奏折往来,他和朋友间的书信往来,以及他在各方势力的压迫之下拒不出兵。

在皇帝施压,恩师好友求救,政敌的交迫之下,曾国藩不为所动,真正是定力十足,掌握了乾坤大法,也真正看出了曾的宏韬伟略。这是他的“挺经——竖起骨头,竭力撑持。”

如果说本章的前三节是曾国藩的宏韬伟略的话,那第四小节就是接地气的战术招数了,怪不得说毛主席独服曾国藩呢,大粉丝一枚,除了是老乡,带兵打仗绝对是同宗同源啊。

过瘾!这章果然比第五章精彩多了,然湘军的精彩却来源于长沙之辱。挫辱越大,成绩越辉煌,曾国藩自言“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读完这一章,有个最大的感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曾国藩真是一个转折性的人物。

中学生的历史考试中除了考孩子们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哪一年,真的可以可以考一考:如果史上没有曾国藩,如果曾国藩没有组建湘军,如果曾国藩没有当过兵部侍郎,中国的近现代史将如何改写和走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