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老人与海》:读王小波《海明威的......》的读后感

2020-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柳色遥看

第一次遇到,读后感还有这样的写法,而且是写于1981年那样的年代,作者29岁那样的年龄。有点汗颜,有点兴奋,仿佛冷兵器时代的清朝战场一个陷于决境士兵,突然接到从天而降的一只手枪,弹无虚发,脱离险境。

题材

说是读后感,我看这篇文章根本就是一篇关于“英雄”的议论文,标准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读后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时,可以采取的写作题材比我想象的要多,记叙文、议论文可以,就是以一首诗词抒发自己读后的感想有何不可。一开始接触的小学生读后感写法,应该到了突破的时候了。

写法

标准的立论式议论文写法,前有埋伏,后有呼应,严格遵守题材的格式要求,很像作者在一篇文中表达的一样——对没有格式的写作不赞同。清晰的架构诠释着作者的观点,没有结构的作品不是真正的作品。

思想

作者对敢于强悍挑战自己的极限,勇敢面对大自然的一切磨难,始终充满信心的老人给予了充满敬意的“英雄”称号。

面对自己作为人类的限度,桑提亚哥老人不放弃,一次次迎战自身的极限,使自己的极限一次次得到扩展,无疑是坚强的。在这一点上,暗合《刻意练习》的原则,老人是成功的。

面对大海及大海中的大马林鱼和鲨鱼,老人凭着坚强的意志、旺盛的战斗精神,叉子跑了,有绑着刀的舵,刀折了,有舵,舵断了,有桨,一直战斗到最后——小船拖着一具大马林鱼骨架回到墨西哥湾。

坚持不放弃的思想精神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无奈

一句强悍的人最终是为软弱的人服务的,就像桑迪亚哥打来的鱼,最终是供大腹便便的人一样。作者的口气充满无奈、而且还有一丝的不忿,一开始我并不理解作者的意思,充满赞扬的文字怎么突然一转,变得有点走到尽头的意味,好像“英雄”都是“穷途末路”的。

沉下心来一想,的确如此,历史上出现的“英雄”好像都是这样的不归路。古代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近代的草原小英雄努尔古丽等等,还有很多,难道“英雄”只是授予死去的人吗?

从此看来,作者对“英雄”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

几点疑问:

本着严谨的原则,我手边的《老人与海》版本是——世界文学名著青少版▪第三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一个浓缩版。以下疑问如果将来看到的未浓缩版有合理解释,则作罢,权当笑而。

关于亲友:

亲人方面,老人可以说是孤苦伶仃了,不过村中人大多和善,读者的心还可暂且放下。

友人方面,曼诺林,老人的徒弟,一个懂事的男孩,对他照顾有加,嘘寒问暖、送菜送饭、力所能及的事常常会帮。

其他的人就再没有亲近一点的了。怎么会这样呢?老人世代而居,像中国农村,不出“五服”的亲戚应该不少吧?缘何会没有提到呢?

关于资产:

老人是一个打鱼高手,这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打鱼经验丰富,捕过许多大鱼,带出了一个不错的徒弟。可以看出,曾经收获到不菲的财物。晚年既然家徒四壁,落到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境地。我百思不得其解,以老人高超的捕鱼技艺,不屈的战斗精神,强悍的内心信念,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

关于英雄:

面对自然界,面对大海,面对强健的大马林鱼鲨鱼,老人无疑是不屈的、勇敢的、坚强的甚至是强悍的,当得上被称为“英雄”。扩展到生活,进而扩展到卖鱼的商业社会,再回到经营自己的生活,桑提亚哥老人似乎是失败的。

如果将打鱼、卖鱼、吃鱼划分为三个区域的话,也就是生产、经营、生活三个领域,老人在生产打鱼面对自然界的领域,当然无疑是“英雄”。其他两个领域只能算是“穷途末路” 的——英雄。有点悲哀,写到此,不知如何继续表达了,到此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