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十
继续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上次读完第5章的前两节。
回顾:第1节是勤于思考
遇到问题动脑子想一想本是一件不费力气的事,但却有80%的人厌恶思考,而剩下的20%又有80%的人思考错了。全人类中能把事情想对的人几乎不到4%!!!
想想自己绝对不是那4%的人群中,迷信权威,只想找一个确定的简单的结果与答案,变成了权威的奴隶而已。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省时间,还浪费了半生的时光。自己在工作就像作者举例的榆木脑袋的人,在工作中只做领导要求做的事情,有时候连要求做事情都做不好,其实很羡慕那些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的人,只是自己是个拒绝思考的人,本想简单的生活,但过着天下最累的生活而不自知。
第2 节思维陷阱
概念不清,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都是因为在之前的学习基础概念不清楚造成的——没有例外。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其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但在现实上往往都是复杂的。
接下来看第3节因果关系
人类的思考离不开对因果关系的分析。
基础
分析任何因果关系,例如“因为A,所以B”,基本上只需要从3个层面去审视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它们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因果关系,冰激凌销量上升的时候,被淹死的人也增多了——难道说听懂冰激凌导致了人被淹死吗?当然不是!
有些时候相关联的两者是”互为因果“的。我们会被周围的环境塑造,与此同时正在塑造我们的这个环境,也是我们塑造的。
双盲测试
在医学的发展过程,对人们认识”安慰剂效应“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麻醉学和医学上曾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医生,亨利·诺尔斯·比彻,在1955年发表的《行之呢效的安慰剂》中分析了1082个患者的15个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约平均35.2%的治疗效果来自安慰剂。为了消除安慰剂效应的影响,鉴定医疗方法是否真正有效,人们进一步发明了”双盲测试“检验方法。
一种新药物研制出来后,需测试并明确效果才能投入使用。研究人员会招募一群病人作为被测试者,被测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服用新形制出来的药物,另一组服用看起来一样的但没有任何药力的安慰剂。而他们是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一盲
发放药品的工作人员知道 测试者中服用安慰剂的,但这些工作人员也不知道手中的药品哪些是新药,还是安慰剂——二盲
在此之前,医学和医疗领域基本还处在”黑暗时代“。双盲测试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医学文明的开始,而中国传统医学到今天还不能完全接受双盲测试。
自证预言
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就算原来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自证预言的动作机理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却无中生有。但这或许与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有关,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险。但这种出于恐惧的决策总是事与愿违。
自证预言几乎无处不在,也使因果分析变得更为复杂,自证预言实现的那一瞬间,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原因竟然无中生有变成了真正的原因。
小结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为什么大部分人做不到思维慎密
习惯性拒绝思考
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
如果做到呢?从现在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如6个月),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逐一应用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则,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甄别能力突飞猛进。
另类因果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是2009年写的,比较久了,关于因果关系有一本2018年3月份出版的新书《为什么:因果关系的新科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传奇人物,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朱迪亚·珀尔(我是在得到课程万维钢的精英日课中看到的)。
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珀尔领导了一帮统计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研究了“因果关系 ”,让我们终于能看清楚“因果关系”,研究的方法非常数学化,但珀尔这本书是写给聪明的外行,我们只要理解思想。
以前所有人都认为因果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但一百多年以前,统计学家们搞了一次革命,从此认为科学知识里根本不存在因果论。
当年高尔顿花了十二年想明白了(他考察的605个英国名人的儿子们普遍不如名人有名、身体特别高和特别矮的人为什么没有一代代越来越多)。根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力量让我们回归平庸,小概率的事件不会一再发生。意识到事物的相关性并不是因果关系。今天我们管这个叫“回归平均”,而为什么回归,根本没有原因,后来高尔顿干脆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因果。而他的徒弟卡尔·皮尔逊则认为科学的世界里只有相关没有因果。他认为因果关系就是相关性正好等于100%。
但因果关系可以是一个概率的。有些相关性是有意义的。因果关系其实是你的主观假设!
数据是客观的,而人的观点是主观的, 相关性是客观的,因果是主观的。
真实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是错综复杂的,你根本就无法列举影响一个结果的所有可能缘故,你必须做出取舍。而只要你心念一动,你就必然是主观的。
因果关系只是我们回答问题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