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读《大分流》
《大分流》的作者彭慕兰是美国加州学派的学者。加州学派是以研究中国经济史为主的新兴学派,并对欧洲中心论和英国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意义提出了学术挑战。代表学者有彭慕兰,王国斌,李伯重等。
《大分流》有三大部分,加之序言就有四部分。详细考察了18世纪欧洲和东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地区作了具体的比较,以新的论证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比较。以中国与欧洲双向交互比较的方法,再次提出了我们这个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保持领先的古老文明,到了近代究竟为什么突然“样样落后”地衰落了?
因此《大分流》的基本观点是: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在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了实际意义。
在第一部分的第二章“欧洲和亚洲的市场经济”中,书中81页,写了中国和欧洲的农村工业和副业活动。清朝时,政府鼓励妇女纺线和织布。政府还会“分发棉花种子,出版指导书籍,鼓励传授相关技术”。这些政策使长江下游从事某种为市场的纺织工作,长江中游也发展起一些生产小区。而欧洲此时的农村工业发展,却受到了行会的制约。德国一些地区还阻止很多工人从事布业生产。通过多种比较,作者得出结论,认为欧洲的劳动市场没有比日本或者中国的劳动市场更符合新古典主义标准。
另外在第一章时,通过人口,资本积累,技术比较,来论证欧洲是否领先于亚洲。比如技术方面,书中59页,写了中国江苏徐州和宿县的煤矿,地理位置在长江三角洲周边区域最好,政府鼓励这一地区的煤业生产,不过在中国,尤其西北地区,面临着技术问题。但在欧洲,如英国,通过技术革新,使煤业得到突破。但是作者提出,资源占有很大一部分作用,如果没有资源,技术也很慢有突破。如果欧洲不是有资源和殖民地,欧洲其他的革新也不会独立创造出一个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