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的一生

2023-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周言昨日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

    一、出生显赫、身体肥胖

    朱高炽的父亲永乐帝朱棣虽然一生妃嫔不少,但是他一生挚爱的还就是嫡妻徐氏,朱棣一生有9个子女,但是有7名子女皆是徐氏所生,其中就包括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三兄弟。而徐氏也并非普通女子,徐氏的父亲正是大明第一开国功臣大将军徐达。当年徐达与明太祖朱元璋是布衣之交,两家关系亲密时常走动,朱元璋有次去徐达家做客,一眼就相中了徐氏,当即替与徐氏年纪相仿的第四子朱棣聘娶了她为妻。

    因此朱棣与徐氏是自幼的娃娃亲,少年夫妻,感情非常深厚。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时,年仅16岁的徐氏为18岁的朱棣生育了长子朱高炽。就凭朱高炽的母系家族关系,他是徐达外孙的身份,他的母系家族出身远比当时一般皇孙要高贵得多,即便他的堂兄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母系家族也远不如他。

    自出生之时起嫡长子的身份就注定了朱高炽会获得朱棣和徐氏的重视,朱棣夫妇十分重视朱高炽的素质教育,自幼就让他涉猎骑射和儒家经典,培养他的文物能力。

    由于朱高炽从小饱读儒学经典、宽仁厚义又推崇仁政,因此朱元璋很喜欢这个孙子,早早地就把他立为了燕王世子。

    历史上的朱高炽是肥胖的,到后来甚至胖到需要太监搀扶才能走路,其实朱高炽小的时候并没有这么胖。幼年的朱高炽还很有勇力,颇精于骑射功夫,只不过后来朱高炽开始读书,接触到了儒家经典,最后养成了喜静不喜动的性格,再加上他自幼的生活就是锦衣玉食,这才使得他后来变成了大胖子身材。

    二、助力靖难之役成功

    朱元璋孙子朱允炆继位后开始严酷地削藩,几位藩王被废,而朱棣最终也被逼起兵反抗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把两个骁勇善战的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带到前线一起征战,而让喜静不喜动的小胖子朱高炽镇守大本营北京。

    1、北京保卫战成功

    当朱棣在前线征战时,朱高炽则坐镇北京为他巩固后方,同时提供强有力的后勤补给以及军需保障,使得朱棣能够全身心地与朱允炆的军队征战。

    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曾率大军奇袭朱棣的老巢北京城,当时朱棣在大宁(现今内蒙古宁城县)夺取朵颜三卫,北京只有朱高炽率领的两三万老弱残兵镇守,朱高炽却能不慌不乱,凭借天气优势,冰冻北京城抵御住了李景隆的强攻,最终拖到朱棣援军到来击退了李景隆,为北京保卫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2、破离间计

    在李景隆战败后,文臣方孝孺又给朱允炆建议离间计,离间朱高炽与朱棣的父子之情,方孝孺建议让朱允炆大张旗鼓的下旨册封朱高炽为燕王,只要朱高炽献出北京归顺朝廷,朱允炆对朱高炽既往不咎,将由他继承燕王之位。

    方孝孺的离间计确实高明,不管朱高炽接受不接受朱允炆的劝降册封,只要这件事大张旗鼓的宣传出去,就能离间朱高炽与朱棣的父子之情,如果能让朱高炽与朱棣父子之间产生内讧,那朱允炆就能轻松平定朱棣了。

    不过朱高炽却没有中朱允炆的离间计,当朱允炆的册封使者和诏书抵达北京之后,朱高炽连看都不看,直接命人把使者和没开封的诏书一并送到前线交给朱棣处置。

    朱棣本来在朱高煦、朱高燧两兄弟的挑唆下差点中计了,直到看到朱高炽送过来没开封的诏书才打消了疑虑。

    在靖难之役中,正是朱高炽成功地镇守住了朱棣的大本营北京,才能让朱棣安心地带着朱高煦、朱高燧两儿子和其他将领大杀四方,而后勤补给都是由朱高炽负责提供。因此朱棣靖难之役能够成功,至少有朱高炽一半的功能。

    三、20年太子,10年监国

    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登位,到了1404年的时候,朱棣准备立太子。朱高煦因平时处事圆滑,所以大部分将领都想上书立朱高煦为太子。但当时兵部尚书金忠持有非常强烈的反对意见,劝说朱棣万万不可违背祖制,否则将动摇国之根本。既然朱高炽是长子,就是理所当然的太子,另外,当时还有解缙等大臣的进言,当年二月,朱棣才将朱高炽立为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出征漠北的归途中不幸离世。从1404年到1424年,朱高炽整整做了20年的太子。

    而在朱棣五次北伐蒙古期间,外加他准备迁都北京时期,他都让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这也让朱高炽可以先后监国六次,朱高炽累计监国十余年,史称朱高炽监国。要知道朱棣在位总共才二十二年,朱高炽监国的时间几乎占据了朱棣在位时间的一半。

    朱棣在位时期基本军权由他掌控,而政权他则基本交给朱高炽处理,所以后世都戏称朱棣不过是儿子朱高炽麾下的威武大将军而已,专门负责打仗而已。也确实如此,所以别看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而他实际执政的时间远比在位时间要长,朱棣打造的永乐盛世其实至少有朱高炽一半的功绩。

    可以说朱高炽在监国时期就是政绩斐然,他在监国时期赈济灾民、开垦荒地、修筑堤坝、解决漕运、在全国扩建粮仓还能为朱棣北伐提供有力的补给保障,对发展永乐盛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后来的仁宣之治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明史》称朱高炽监国时期为: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最后一句的“朝无废事”就是对朱高炽监国的最大认可,20年的太子,10年的监国,最终却换来了朱高炽1年的皇帝命。

    四、凭“好圣孙”继位,在位1年

    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在朱棣没有登基前就十分嫉妒他的世子之位。后来朱棣登基称帝,册封朱高炽为太子之后,朱高煦就更加想夺取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了。

    不仅朱高炽的二弟朱高煦图谋太子之位,连他的三弟朱高燧也图谋太子之位,所以后来朱高煦就和朱高燧联合起来时常在朱棣面前构陷朱高炽,企图谋夺他的太子之位。

    其实最初朱高煦跟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立的战功最多,朱棣称帝后确实曾经犹豫是否册立骁勇善战的朱高煦为太子,但是内阁首辅解缙对朱棣说:“皇长子宽厚仁孝天下归心,况陛下还有一个好圣孙。”

    解缙这意思就是点出了朱高炽宽厚仁义的优点,同时还提醒朱棣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也十分优秀。而朱棣也确实是十分喜欢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再加上朱高炽宽厚仁义,最终才坚定了立他为太子的决心。

    永乐22年,朱棣在外征战中去世,朱棣去世后不久,朱高炽继位,史称明仁宗。可惜明仁宗朱高炽只在位1年准确来说是10个月就去世了。

    五、宽慈仁厚,为“仁宣之治”奠定基础

    朱高炽虽然做皇帝只有1年,但是他在做太子与监国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朝廷政务的事情已经是轻车熟路,他登基后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集中破除了4个大难题。

    第一,休养生息,减少征战。永乐年间,大明不仅屡次北伐蒙古,还南征今天的越南,虽然这有利于提高大明的威望,但也损耗了明朝的国力,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老百姓赋税沉重,导致民不聊生。朱高炽上位之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把有限的国库资金用在民生上,出现了难得的“仁宣之治”盛世。

    第二,沉冤昭雪、大赦天下。明成祖朱棣曾经为了加强皇权,对那些不服统治的人的家族斩草除根。朱高炽在当太子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他当皇帝后不久,就为当初父亲在位时蒙冤的那些家族进行平反,当即赦免了这些人,其中就包括方孝孺和建文旧朝的一些臣子,并且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人,将他们安排在了合适的位置,并没有任人唯亲。朱高炽借此事件很好地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第三,改革吏治,整顿朝纲。朱棣时成立了内阁机构,不过为了限制内阁权力,这个组织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机构,这些官员也没有相应的官职。朱高炽此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他看来,要想完全充分调动这些内阁官员的积极性,必须要进行“加封”,有了相应的头衔,他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才能忠心为国。于是,三品以上的内阁官员,就此诞生。

    第四,撤并职位,废除严刑峻法。朱高炽不怕得罪贵族利益,他大胆裁撤冗余,革除政治弊习,消除了很多没有用的职位。他认为出色的政绩并不是靠设置繁琐的职位得来的,必须要有符合明朝实际的官爵设置,才能振兴国运。与此同时,他还废除了朱棣遗留下来的残酷刑罚。

    很明显,通过这些措施的执行,一改明朝旧貌,朝廷气象为之一新,尤其是老百姓对新皇帝的做法赞不绝口,1年的执政措施也为他的儿子朱瞻基开创“仁宣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朱高炽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很好,他没有朱棣的心狠手辣,也没有兄弟朱高煦的风流倜傥,不过他却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政治举措,倡导以民为本,发展生产,不但打破朝廷严酷的政治氛围,还达到了笼络人心的目的,树立了极好的亲民形象。

    朱棣执政时期尤为重视武功,在位时期南征越南,北伐蒙古,是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而每一次军事行动的背后都是老百姓在替朱棣买单,朱棣如果不是有一个好儿子朱高炽20年太子、10年监国地帮他运作着永乐盛世,恐怕他也不会那么频繁地能对外用兵。

    当年朱元璋身边也有一位宽仁的太子朱标辅政监国,就和朱棣身边有宽仁的朱高炽辅政监国作用是一样的,朱标和朱高炽这对伯侄能很好地弥补各自父亲的不足之处。只不过朱标命不好,英年早逝没能继位,而朱高炽虽然只在位1年,却给儿子朱瞻基开创仁宣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明朝的奇葩皇帝很多,但是朱高炽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仁厚之君,一位明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