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妈妈都能被称为母亲《亲爱的安德烈》
文 /桃小夭
一切源于爱在我的内心深处,大概像杨绛,刘瑜,龙应台等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母亲,因为她们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付出,已经超出普通妈妈单纯的“吃喝拉撒”的养育。我的意思就是,因为孩子,她们成为了让人称赞的母亲。也成为了自己。
读了一部分龙应台和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我内心的情感十分的复杂,第一次知道,孩子和妈妈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沟通,第一次明白生活的环境不同,对一个人影响竟然这么大,从文化,人生,政治,社会以及各自对未来的想法,这些大概是中国孩子永远都不会和妈妈谈及的话题。而我一个一岁多孩子的妈妈,每天关注的也只是孩子吃饱穿暖了没,至于长大,设想最多的是穿亲子装一起逛街,是不是很肤浅,对,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想养她到十八岁,做一个好妈妈,而不是一个母亲。
对于我来说,母亲这个词太过于沉重,责任太大,意味着你要懂得更多,知道的更多。我家小妞看关于动物世界的绘本,她不认识的就会问我妈妈这是什么?不巧,这些动物认识我好多年,我却不认识它们,尤其是海底的那些奇形怪类,更是让我头疼,她小的时候,比较好糊弄,告诉她名字就可以。长大了,你如果说的不对,她就立即纠正,妈妈说错了,爸爸说这是什么。所以现在只要她问到我不知道的,我都会认真的告诉她,妈妈也不认识。小妞就会自言自语,妈妈不认识,让爸爸看一下吧。慢慢的关于这些,她都不问我,我好失落。但是又不想去认真学习,所以觉得自己做妈妈实在太懒惰。
我特别佩服那些为了孩子努力学习英语,钢琴,舞蹈的妈妈,除过勇气,更多的是付出。就如龙应台在离开孩子四年之后,发现18岁的安德烈已经不是她的小安安。她的内心深处几乎是拒绝的,她急切的想要去了解她的孩子。
我极不适应——我可爱的安安,那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那里去了?
我走进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我乞求的追问,我不是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
我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什么使他尴尬什么使他狂热,我的价值观和他的价值观离的有多远,我一无所知。
这是龙应台看见十八岁的儿子时候,内心的独白。中国的妈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大多数会放弃。因为知道爱他,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最终变成了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龙应台没有掉进这个以爱为名的陷阱。她用互相通信的方式,给彼此一个机会,了解一个十八岁人的世界。
安德烈和我是同一代人,他的十八岁也就是我的十八岁,但是从他给妈妈的回信中,他的玩世不恭,黑色幽默,认真的处事态度,感觉根本就不是十八岁,倒是更像经验丰富的人生哲学家。
安德烈说:德国有个说法,如果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是个没有心得人,如果老了却不保守,那么你就是个没有脑的人。
欧洲十八岁青年人的人生方式,青春岁月,生活信条就是俗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只有伪君子假道学才会否认这个哲学。
安德烈给妈妈认真描述他的十八岁,但是妈妈却在紧急邮寄中问:你所说的“性,药,摇滚乐”是现实描述环视抽象隐喻?
所有的妈妈应该都会这样着急的问清楚事情的真相,安德烈的回复不但消除了妈妈的疑虑,而且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妈妈,能不能摆脱你,不要只跟我谈知识分子的大问题,生活了还有凡俗的快乐,“性,药,摇滚乐”当然是一个隐喻。我想表达的是:生命有很多种乐趣,所谓“药”可以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让你全心投入,尽情燃烧的东西。我想从佛洛依德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人类是由直觉所左右的。“摇滚乐”不仅仅只是音乐,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品位的总体概念,一种自我解放,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不可知的敢于探索,对人与人关系的联系加深。
这是一个德国十八岁男孩的思想,感叹我们真的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吗?是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还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让我们全心投入,尽情燃烧的东西是什么?我的十八岁究竟是什么样的青春年少?写不完的试卷,背不完的课文,考场里沙沙的答题声,还是老师来回的踱步声,亦或是父母考不上大学人生就完蛋的唠叨声。
我们和父母的对话大致都是这样:模拟考试考多少分?全班第几?全校第几?还有钱花吗?英语是不是该找老师补一补?
其实我们是想给爸妈说:新来的政治老师好帅。隔壁班的班长喜欢我,我们想要考同一所大学。xx家的小狗比较可爱,我也想要一条。今天我们班运动会得了第一名等等。
但是这些我们还没有说出口,就被父母“不许早恋,不许贪玩,赶紧写作业”给挡回去。我们终于学会了在父母面前言听计从。以至于长大之后,关于工作,生活,婚姻习惯在父母面前沉默。以为不说,他们都懂,以为说了,他们什么都不懂。父母变成了小时候的‘我们’,从此小心翼翼说话,我们变成了“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就如当初他们对我们一样,爱,很爱,但是不懂。我们都掉入了爱不需要沟通的陷阱了,越陷越深,以爱的名义相忘于江湖。
当妈妈只需要养他长大就好,但是做母亲,不但要教会他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懂历史,会政治,告诉他各国的文化差异,地理环境,时下流行,喜欢的人和事。相比于成就更希望他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信仰有主见,按照自己的喜欢方式过一生。就如安德烈,他说他自己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像他的妈妈和爸爸的成就,但是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如果有一天,米卡妞也给我说:“妈妈我要和朋友去旅行”,我希望我可以痛快的答应,并且告诉她:“拼命使劲玩”。虽然我抗拒母亲这个词,但还是期许米卡妞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件事心里有瞬间想说“感谢母亲的支持与爱,我才可以这么快乐”。
世间的妈妈都很爱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不是所有的妈妈都能被称为母亲。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诠释一个做母亲的职责,那么我们呢?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