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课程标准的视点

2018-02-24  本文已影响0人  求真尚贤

邯郸市四中    张建新

读课程的逻辑第五章《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对其中“编制课程标准的视点”有了一些认识。

编制课程标准的认识前提是,从知识论、社会文化论、学习论的角度作出理论思考,明确课程构成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内涵,及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

一、课程目标的分解与落实

课程编制第一步是设定“课程目标”----教育目的与目标的明确化、具体化,而课程目标往往表现为“学力目标”。所谓基础学力或基本能力,就是预期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最低限度的国民素质要求。一般作为课程标准编制的前提就是首先界定各学年阶段应当达到的基础学力或是基本能力,然后再设定学科或学习领域。

二、课程内容的精选与组织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发展性的有效策略就是界定核心知识。所谓核心知识指所有人的拥有的普遍经验和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的人类存在所不可或缺的条件。基础学校应当围绕核心知识设计学科或学习领域,形成一贯统整的课程。学科是看学生学习的装置,其中新任务是使学生习得基本的科学、艺术、技术,并借以形成认识能力。它们在课程中存在的根据是各自不同的认识方法和认识对象。

三、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这个视点是实施课程的方略:根据学生实际,教师能够发挥何种程度的创意,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把握学生的实际,教师能够发挥何种程度的创意,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把握学生的实际,如何根据学习理论组织课程教学及其他具体的学习活动。教学环境不是物的教学情境,而是人的教学情境,包括了教师的自我变革。教是教师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教材的意义、并付诸行动的技术过程;学是学生借助于能动地形成经验而发现意义的过程。教与学彼此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教学环境的优化需要教师关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二是生活化。

四、评价指标的拓展与分层

课程 评价突出两个方面的要求:学生评价和课程实效评价。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当是多元的,旨在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课程实效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评价进行,也可以以借助教学分析进行。

大凡课程改革总要经历“标准编制----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环节,这些环节之间总会存在某种落差。克服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之间落差的唯一策略是学术讨论,克服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之间的落差的唯一策略是教师研修。只有在这种学术讨论和教师研修的过程中,我们的课程观念才会得到变革,新的课程文化才可能创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