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不要成为自己曾经最厌恶的人
几周前,我接到了一个夺命连环call。电话那边的人,倒不是想取我性命,只是暴怒地冲我发泄了一番。
想必,那位她想要一刀夺命之人,她使出万分气力也敌不过,所以无可奈何之下,才祸水东引,让我承受了这番怒气。
其实,我并不恼怒,因为这人实为吾之好友。而她,平日里性情温顺,不是容易被人激怒的人。所以,听见她劈头盖脸的咒骂,我更加好奇的是,那使她愤怒的高人,是谁?
虽然她叙述地毫无章法,不过,我还是听懂了大概。没想到啊,没想到,惹怒她的人居然是小B,我们初中时共同的好友。
我已经许久未曾与小B联系了,只知道她似乎交往了男友,同居在一起,已经打算结婚了。想不到,再听到她的消息,竟不是什么好事。
事情是这样的,她那日碰巧在街上遇见了小B,的确也是许多时日未见了,便找了个咖啡馆坐下来闲聊。
而这接下来的糟心事情,就从一杯巧克力奶昔开始。
小B先是对点了巧克力奶昔的好友表示深深的鄙视,对她如今的身材感到抱歉。然后就上下打量着,一脸正经地说什么她好像比初中的时候,看起来起码胖了十斤,真心应该去减肥云云。
上面的话题刚结束,便又追溯过去,提到了好友喜欢“乞丐风”服装风格时,那不堪回首的曾经,然后暗示着她如今的衣品仍旧有待提高等等。
最气人的,就是问到好友的婚恋状况,得知她仍是单身后,那一脸遗憾的表情。简直就像是在说,你没有嫁出去,真心是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好友脾气也是够好的了,压抑着结束了不愉快的会谈,才转头找我发泄一通。
不过,即使如此,我仍旧有些疑惑。想当初的小B,性情也算开朗的,虽然有些斤斤计较、小里小气,但也不至于尖酸刻薄至此吧!
可是,这才没过去几天,我便见识到了小B的威力。
本人的相貌虽不出挑,但也还看得过去。如果说有哪一点让我有些在意的话,就是我的脸似乎比普通人要长那么几分,所以会用刘海遮一遮,纯粹掩耳盗铃。
可我这掩耳盗铃之举,被人直愣愣地戳穿,也是会恼羞成怒的。
就在前几日,我收到了小B的微信。很久没联系的她,发来的第一句,我并没有怎么看得仔细,不过她那句“长脸女”倒是醒目、刺眼得很。
我心中十分不爽,也不愿迂回婉转,也直接发了个“我有名字,不叫‘长脸女’”给她。她似乎没有感觉到我话语中隐隐的怒气,继续火上浇油地将“没有主动与她联系的我”数落了个遍。
我这下终于体会到了之前好友那有气无处撒的憋屈感受,任凭小B叫嚣着让我回话,我也不想再搭理她。
她是如何变成这样的呢?我此刻极度怀疑自己识人的能力,可仔细想想,却又觉得这一切仿佛都是能够预料到的一样。
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小B就曾经同我抱怨过,她有一个充满控制欲和恶劣脾气的母亲。她告诉我她母亲经常同她说话的时候,三句不离对她的辱骂,说她不争气、说她胖、说她脑袋瓜子不灵。她告诉我她很讨厌有一个这样的母亲。
她曾经是那么愤恨地向我讲述她地故事,可到了现在,故事中那个满脸不屑、言辞尖酸、让人憎恶的主角,却变成了她自己。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一条,叫做“与攻击者认同”,与小B的故事十分的契合。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的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因为,如今的攻击者,其实曾经也是被攻击、被迫害的对象。就如同小B,因为那个攻击她的人是她的母亲,她无力反抗,又没有办法逃离,所以不知不觉中,只能通过认同母亲的做法,来保护自己受到伤害的内心。
她用爱来替代母亲对自己造成的伤痕,在内心里,把母亲攻击自己的行为转变成了对自己的爱。这何其可悲啊!更可悲的是,到如今,她已经认同了母亲的做法,用攻击他人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由受害者变为了攻击者。
这种攻击他人的行为,也能够释放她被压抑的作为受害者的焦虑,因为在这段新的关系中,她摆脱了被攻击的地位,拥有了新的、虚幻的权利。
这是不是很像斯德歌尔摩综合症呢?被害者在极度恐惧的状态中,因为无法摆脱施害者,而在情感上依赖这个伤害自己的人,甚至反过来攻击营救自己的人。
人类可真是脆弱,相比于斯德歌尔摩综合症,小B的行为更难改变,因为它不是数日、数月内就已经形成的,它已经根深蒂固。
她已经成为了自己曾经最厌恶的人,可我却无法让她知道。
但你已经看到了这篇文章,或许我能做地就是让你明白,施虐者过去也可能曾经是被虐待的对象。而更重要的是,不要成为自己曾经最厌恶的人。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伤害。那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也许是你的老师、你的父母、你的同学,但不管他们曾经如何对待你,你必须明白自己不再是无能为力的受害者,不需要通过攻击他人的方式,获得拯救,你拥有你自己。
更为重要的是,看看你自己,你是否会欣赏、认同这个人呢?
你应该是你所爱的样子,而非厌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