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简析
《中国人的性格》写于19世纪末,作者阿瑟.史密斯是一位美国公理会教士,所以本书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描述的是清末时期的中国人,另外,作为西方的基督教传教士,作者或多或少地带着些西方文化的优越感,从一个西方人和基督徒的视角来看待中国。
首先,我很钦佩作者的洞察和深邃的思想。毫无疑问,作者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等的描述是很有见地的,比如对中国人爱面子、缺乏精确的思维方式、讲究礼节、缺乏公心、拐弯抹角、形式主义等性格的精彩论述,就连现在读来也觉得很亲切。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高尚的道德品质、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文章中流露出的男女平等、尊重人权、科学博爱、自由民主等现代思想确实远领先当时封建的中国。本书虽然对中国人的性格描述贬多于褒,但作者本身是真诚,即使有不恰当之处,也是观察的视角决定,没有险恶的用心。
其次,我不完全赞同作者对中国人性格的评断。如果把性格按优劣分类,好的性格比如节俭持家、勤劳刻苦、生命顽强、坚韧忍耐等,不好的性格比如漠视时间、漠视精度、拐弯抹角、因循守旧、言而无信等,而中性的性格比如知足常乐、共责守法、多元信仰等,有些民族性格就像一个人的个性一样,无所谓好坏,但作者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站在基督教的立场,给出了比较简单的主观评判,凡是与西方不一样的,基本就是不好的,带着比较强的文化优越感,当然那个时代的西方确实比中国先进。如果把性格按属性分类,有固有的文化性格,比如讲究礼节、孝悌为先、多元信仰、讲究面子、勤劳刻苦等,这是文化特有的;也有因当下的环境诱发的性格,可以说好多性格不是中国人的性格,而是贫穷的本性,确实中国历史中大部分时间人民都是贫穷的,尤其在清末那个动荡时代,性格中比如极端的节俭,麻木不仁、缺乏仁慈心、缺乏公心、相互猜疑、生命顽强、坚韧忍耐、知足常乐等等,不是不想更高尚更轻松,而是真的是穷怕了,没有亲身经历是难以感同深受的。还有的性格是发展的不同阶段造就的,当时的中国是农耕文化、封建社会,民族性格必然有其局限性,你可以指责它们落后,但不能说这就是不对的,如同你不能指责在前科学时代,人们迷信崇拜是不对的,这只是特殊时代的必然产物。总的来说,作者主要是通过日常的观察思考,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总结出来中国人的性格,虽然对中国文化的核心儒释道有涉猎,但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探讨,而且也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分析思考,所以得出来的结论难免片面浅显,而且只是当下时代中国人的性格,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华民族的固有性格。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历史原因,近现代的中国人精神上文化上是自卑的,媒体上充斥着文明自卑论;这几年提出来要文化自信,是很迫切必要的,人最重要的是精神,如果在灵魂深处就否定自己,那么这个民族不可能伟大。但是近年文化自信又有点异变成为文化膨胀,鼓吹中华文化如何完美无缺,盲目自信和盲目自卑一样危险。我觉得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好,好的就继承,坏的就抛弃,别人好的就学习,不好的引以为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的,包括民族性格,回望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是多么的高贵,到三国时代的乱世英雄们轻生死重名誉多么的勇敢,到唐宋的士大夫精神多么的慷慨风雅,当然明清的民族精神确实向市井化庸俗化奴才化倒退。我们不能忘却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更要不断地发展民族性格,让中国人的性格变得现代化。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民族文化,就像动态地看待一个人的成长变化一样,稍微观察下当下的中国社会都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过去的劣行都在显著变化,比如重男轻女、繁文缛节、漠视时间等。其实,很多所谓的民族性格,并不是某个民族的固有特性,它不过是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反映。贫穷、愚昧、落后会塑造性格,富有、知识、先进也会塑造性格。
今天中国人的性格跟清末的中国人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从古老的农耕民族性格向现代社会性格的转变,但今天的中国也能隐约地感受到作者当年笔下批判的影子。中国人的性格,我觉得有两点最需完善。一是要更务实,用实事求是地态度去做事。别太虚荣,那么热衷于排场、奢侈品;别喜欢搞形式主义,而不实际地解决问题;别那么在意面子,要关注实效,出来混最终还是讲实力,而不是面子;别花那么多时间在繁文缛节上,礼仪就像开会,越简洁明了越好。二是要更尊重科学,现代社会的基石是科学,科学是一套从前提假设到实证结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不断完善、持续积累知识的方法论,科学不追求绝对真理,不像四书五经那样包罗万象,它具体而直接,可证伪,可解决实际问题,可不断发展。儒家文化轻视实践,重视读圣贤书,这很大程度制约了科学精神的发展。现代社会必须要尊重科学,现代社会的管理运行也必须是依赖一群有科学知识的专业人员。
作为中国人,我感到自豪,我热爱中华文化,我对中华民族充满信心,就像书中所说,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他们一定会有无比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