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不平等如果是终能被战胜的埃博拉就好了
3月中下旬,又是一年考研调剂时。焦虑、迷茫、委屈、重压、绝望……调剂的个中滋味,也只有亲身经历过那一个月的人才懂。与局外人谈调剂,不论对方多善解人意,多会换位思考,也不过是对牛弹琴,不会懂。
今年的这一场盛会,本应与我无干,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曾在泪水中发誓此生都不要再参与调剂。直到大学同学的出现,向我这个“过来人”取经,隔着屏幕我依然能清晰地体会到她在打通招生单位电话时的喜悦,在志愿无人问津时的焦虑,在被“翻牌”瞬间燃起的希望以及被拒绝时翻滚全身的绝望。
她好像是去年的自己,不,她确实就是去年的自己,在希望和失望间游走,不堪重负,精疲力尽,却依然要逼迫自己挺住,要潇洒,要笑得漂亮。因为我们是二十五六岁的女孩子。
她说,我到这个年纪还不找正经的工作,而是窝在家里考研,目标还是全中国最好的大学,很多人都嘲笑我。她说,我卯了这么久的劲,忍下了所有的质疑,我不想输,不想成为他们的笑柄。我告诉她我懂,我都懂。
在小城市里,我们的圈子免不了狭隘。虽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早已有了改观,但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遗留下来的“陈见”依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女人最终都是要生儿育女回归家庭,那么读那么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呢?古语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对于女孩子来说,书中的“颜如玉”能拉进现实中买房买车扯证吗?新不孝有三:学文、考研、没对象。不仅三项全占,还有一顶“啃老”考研的大帽子压在头顶,言外之意还有自私、虚荣、不切实际等等,就是传说中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但是呢,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点,这个姑娘大学还没毕业就去了非洲当汉语志愿者,当她的大多数同学都还拿着简历在各种校招现场排队递简历的时候,人家早已经在地球的另一端赚着可观的美金了。人家在非洲的圈子都是当地各行各业的华人精英,人家回国考研的原因就是因为在一众精英中发现自己尚需提升。人家明明就很努力很励志。
那么,我们来做一种假设,如果现在是一个二十六岁的男生,在国外工作后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回国继续深造,周围的人会怎么说?嗯,这个男孩子真上进真厉害真有远见。现在潜心学习不谈恋爱怎么了,以后有的是好姑娘找上门来。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在中国,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快上百年了,然而纵观我们的社会,男女平等真的实现了吗?导师喜欢招男学生,因为可以当苦力;用人单位喜欢聘用男职工,因为没有产假。大众对于男人婚后出轨的宽容度远女人,对于离异后男方的接受度也同样远大于女方。
大一《古代文学》的老师曾经说过,只要女人还是唯一的生育主体的时候,男女平等就无从谈起。我一方面认同,一方面又觉得似乎并没有那么极端。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身而为人,都有选择和追求自己独特生活方式的自由,而不该受到传统与偏见的禁锢。
但也要看到,社会积习与观念的改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退一万步,哪怕做不到理解,做不到支持,最起码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别人身上,不要让主观的“我认为”成为别人前行的压力,或许别人有你看不到的世界。
我记得那个姑娘曾经说过,当年汉办的志愿者面试上考官曾问过她一个问题:非洲有埃博拉,你不怕吗?姑娘回答,我相信人类,相信科技最后总是能战胜疾病的。
如今,我也是真的相信,她最后总是能战胜一切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