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庭的觉醒》有感3

2022-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忻玥

落笔至此,书已读近1/3,作者的思想简直不要太深邃,文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通过前两篇的梳理,认识了自己和孩子。今天的阅读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如何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

抓住和孩子建立联系的机会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而美好,简单而快乐的。他们的小脑袋里有的是探索和思考,没有成人世界里的设计与条条框框。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是那份体验过后,证明“我可以”的价值感;是这个家乃至整个社会,“离不开”我的重要性。

身为父母,我们只需抓住和孩子建立联系的每一次机会,俯身进入他们的童真世界,转换视角,耐心倾听他们说的话、他们表达的感受与想法,并及时地给出回应;只需要征服他们的心灵。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该理解孩子现在是谁,而不是将来“应该”是谁。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本来,让他成为己所是,而非我们所愿。

明白亲子之间的鸿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成人的学习以目标驱动,孩子的动力用梦想激发。要知道,目标本身就承载着对未来的“规划”和“创造”,这种目的性明确的任务制造了各种压力。梦想是什么?梦想梦想,做梦都想,梦想就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

既然是做梦都想的事,那必定是天马行空,信马由缰的事,没有那么多限制,也不用去考虑现不现实,能不能实现。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太死心眼,总觉得孩子异想天开,不知天高地厚。不是嘲笑讽刺“你咋不上天呢”,就是信以为真的用尽一切手段阻止,以规避孩子走“弯路”。这正是这样,孩子内心刚被点燃的小火苗,生生被父母“预见”的现实给浇灭了。要知道,这不仅打碎了孩子的梦,也切断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梦想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让孩子找到激情和动力,找到对他们真正有价值的目标。然后用梦想来调动潜能,用目标来呈现潜能。

孩子成为什么样,取决于他怎样看自己,又对自己有怎样的期待。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看清自己,做他的参谋,而不是司令。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要与他们的真实身份匹配,而不是与我们的幻想匹配;对孩子的教育也不是让其适应教育方法,而是让教育方法去适应孩子。

忽视孩子自然发展的天性,把父母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的做法,很可能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巨大的鸿沟。因为,在父母眼中,是在关心孩子,但在孩子眼中,他们会认为被强行干扰了。

搞清对孩子的爱是自我,还是无私

正如纪伯伦所言,孩子并不属于父母,我们可以给予他们爱,却不是想法;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是灵魂;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而现实却是,我们把孩子带到世上,往往从一开始都带有强烈的“自我”成分,而不是一种无私的行为。我们生孩子的决定,也往往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为人父母的文化认知,又让我们产生出对孩子拥有所有权的感觉。

我们大都曾被自己的年龄和力量所迷惑,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以为自己万事俱备,而无视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凭心而论地去抚养孩子,去教导、启发,甚至改变孩子。这不是无私,而是对实现教养目标的渴望与执着。最好的亲子关系,没有附加条件,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而我是你的母亲(父亲)。

当意识到我们唯一能控制和影响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当我们专注于我们希望看到的行为,而不是我们不在意的行为时,才真正放下了我们的“自我”。也只有我们觉悟到我们正在重蹈儿时的覆辙这个事实,我们才可以开始找到现在不愉快的根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