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读后
《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读后
供给侧改革是个大题目,《供给侧改革》则是一本由很多大家就这个大题目做的若干“小文章”。小,是指篇幅,若说内容,当今中国经济改革项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对我而言,供给侧是个陌生的概念。各种解释不一而同,有些解释似是而非,有些自相矛盾。所谓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相对应的一个理论上的经济学概念,也有专家认为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需求侧,也就不存在什么供给侧。
凯恩斯从需求角度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总量分解为四个因素:
Y=C+I+(Ex–Im)+(G–T)
Y=经济活动总量;C=消费;I=投资;净出口=Ex–Im;财政赤字=(G–T)
前三者就是常说的“三驾马车”。
此前凯恩斯主义盛行。经济不行了,从三驾马车里找问题——拉动内需,加大投资,扩大出口,其实还有增加赤字。08年的4万亿政策是个典型,对经济拉动非常大。但需求刺激的作用是短期的(凯恩斯自己也说“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而且边际效力递减,12年以后经济运行调头向下,需求刺激效果越来越不明显。
摘自本书第五页《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选择》吴敬琏需求和供给本来就相伴相生。需求拉动之所以能起作用也是因为它刺激了供给,需求、供给相关作用推动经济发展。4万亿政策的实质就是人为创造供给(比如基础设施,房地产)间接为上游(水泥,钢铁等)创造需求,新的需求又产生新的供给(为钢铁水泥增产而产生的对采矿,冶炼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说,4万亿在结果上是需求性型的,在手段上却是供给型。
供给侧改革和上述问题不在一个维度。抛开三驾马车,从供给侧对经济构成进行分析:
Y=A·K·L
Y=经济活动总量;A=全要素生产率;L=劳动力总量;K=资本总量
简单说,钱砸的越多,人力投入的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经济越好。此前靠砸钱(包括吸引外资),靠人多,我们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近年来中等收入陷阱也如期而至。当资本和人力都无法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要从供给端推动经济发展,就只有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是供给侧改革。
由此可见,供给侧、需求侧无非是国民经济要素分析的两种方式,是理论上的划分。在实际生活中二者相互关键又彼此独立,最重要的是二者不是一个简单对立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二者不是能在一个维度进行比较的问题。供给侧,需求侧和我们在经济领域讨论的供给和需求也不能等同。
现实的问题是,面对经济发展放缓或者停滞,我们应当如何应对。遗憾的是,人类两千年的历史里,经济学只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它自己也在发育的过程当中,从历史从理论都还不能给我们非常切实的指导。(经济专业的朋友勿喷)
当前,国家的基本应对策略是明确的:短期需求刺激+中长期供给侧改革。在我看来,未来经济的发展虽然充满变数,但方向是明确的。
第一,制造业,尤其是具备核心技术与强劲科研能力作为后盾的高端制造业仍将是经济发展的龙头。
第二,服务行业比重将进一步增大,科研,数据分析,管理,法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的规模将会大幅增长。
第三,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行业需求继续增大,这一领域向民营开放的势头不可遏制。
第三,受短期需求刺激因素的影响,短期内房地产政策上只会扬汤止沸,很难釜底抽薪。
第四,税收改革继续推进。从长期看,减税势在必行。
第五,经济金融制度建设和完善将进入快车道。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将越来越严。
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