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友每周500字

“岛”上阅读

2020-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喜sanxi

我的童年,并没有太多书籍。小的时候,我姐倒是订了很多报纸书刊,比如《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她还订过《儿童画报》,里面有一些用零件组合的纸板画,新颖有趣,我很喜欢。

我姐是她们班的积极分子,干什么都很来劲。她带大家读报,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在《中国少年报》的文字里爱上了阅读。那上面会刊登来自全国各地小读者的文章,我想象着他们的生活,觉得很远,又觉得很近。而《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我差不多到三四年级才开始读。相比阅读,哪个小孩都更喜欢看画面丰富的电视而不是白纸上的黑字,但生活枯燥久了,慢慢就发现了文字里面也有很多好玩的东西,那种想象,是油墨散发出来的、生活的很多可能。

到了我正式上学的时候,忽然发现家里的很多课外书不见了。因为我妈认为“书”是“荼毒”思想的东西,我姐班上的春香上课看的课外书被班主任一把撕烂的事传遍了父母的朋友圈,我妈认为这个班主任负责、潇洒、是个好老师!

于是我只能把语文书翻了又翻,低年级时我喜欢看书上的插画,上面有很多电视上也没有的故事形象,既可爱又好看,等到三年级以上,我就发现课文里的一些好东西了,比如《金色的鱼钩》里,老班长把缝衣针烧红做成了鱼钩,再用这个鱼钩钓鱼做成的鱼汤,《大森林的主人》里,猎人带着作者在大森林的泥土里烤的松鸡……我姐的教辅书,有一篇《王大勺炒菜记》,我看了又看,王大勺人实在,从拿国家工资到自己开饭馆单干,肉给的又多价格又实在,还有上海某弄堂里,居委会大妈发现双职工的孩子们中午放学吃冷饭,二话不少炒了一盘豆芽、一盘青椒、一盘小油菜,还嘱咐孩子们的家长,每天都可以来吃!这大概就是小饭桌最初的样子。

后来不知谁胆大包天,借家一本《钟鼓楼》,这是作家刘心武写的,整本书描述了一场婚礼。婚礼上的几道菜可把我馋坏了,既有大拼盘又有四冷盘,小说写的也特别细,第一轮热菜是什么,第二轮热菜是什么:炒木须肉,茄汁肉片,葱爆羊肉,海米菜花,这是第一轮;宫保肉丁,清炖狮子头,赛螃蟹,蘑菇油菜,这是第二轮……翻的遍数多了,发现老北京的市井鲜活真够热闹的,这是“大俗”带来的至上快感,这本书,我喜欢看。

我喜欢翻家里的箱子底,不仅能翻出“陈年宝物”,也能翻出两本《电影剧本》。这种书,估计大多数人家没有,我家有,是因为我妈喜欢写东西,她拒绝看书,但不反对电影电视,这也真奇了怪了。《电影剧本》里有个电影叫《应声阿哥》,讲的是一个北京小男孩在景颇族寨子里过暑假的故事,那里出现了云南的饵丝,饵丝的调料有肉、红红的辣椒油,味精,香菜,这给我产生了视觉上的舌尖刺激,故事情节也很吸引人,但后来真的看了电影,总觉得没有剧本上好看,也许太真实了,就少了那层联想的美感。还有一个剧本叫《鸡场风云》,讲困难时期,一个励志女孩在养鸡场养出优秀鸡下优秀蛋的故事。困难时期,困难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奶奶抱着小男孩逛门市部,小男孩想吃鸡蛋,奶奶却买不起。这是个人的困难,更是国家的困难。这一切被一个鸡场饲养员,也就是励志女孩看到了,她非常心痛,二话不说就去领导家反应情况,却发现领导正集结各方局长在家里大吃大喝,桌上鸡鸭鱼肉蛋应有尽有,励志女孩很生气,掀翻了桌子。后来经过励志女孩的不懈努力,鸡场设备得到改良,鸡蛋产量大幅提升,女孩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读这些,多是在父母看不到时、私底下的阅读。我越来越喜欢读书了,可是没有书,怎么办呢?有一天,我在同学晓宁家看到了一整套的《机器猫》漫画书,是那种格子漫画,一套四册。我两眼放光,晓宁说想借得问她弟弟,我去照办,她弟弟很大方,二话没说一整套书都借给我了。我把这套书放在枕头底下,晚上偷偷拿出来看,如饥似渴。

到了该归还的期限,我央求晓宁弟弟让我再多看两天,他答应了。结果就在这多出来两天中的一天,我妈发现了我枕头下藏着的《机器猫》全套。她二话没说把书摔在地上,而我就像个做错事的坏人,对她隐瞒了什么,并且,我有即将被“书”荼毒思想的可怕倾向,这大概才是我妈最为愤怒的地方。我猜我妈也想做春香班主任那样潇洒负责的“撕书人”,但她看了看一眼漫画书,无论从包装还是设计,都时尚新颖,估计不便宜,我妈没撕它,而是一脚踢开这堆书,说,让你看!让你看!我哇哇大哭,用袖筒擦泪。以往我妈打我,我是一边哭一边用袖筒去遮挡观察她的小眼神儿,但这回我无比的委屈,我不看她,她就看不到我乞求原谅的目光,我妈更愤怒了,摔门而去。我屁滚尿流地捡起书,小心翼翼地把它擦干净,哎,我多想有一套自己的漫画书啊。

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结束,我终于有了被特许看书的大把时间。我从同学家借了2本厚厚的童话书,徜徉在好看的故事世界里。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就是《安徒生童话》里“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的故事”,我开始喜欢更加丰富的情节,和斗智斗勇的内容。

中学后,我阅读诗歌,以及新文学。我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我写了很多厚厚的小集子,并尝试押韵,但现在看来那时我好像写了大量儿歌。不过寻找对韵的过程,也是对文字更深的认识和积累,这些并不是识字量的积累,而是每个字,前后组合带来的感官和情绪,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

总体来说,儿童时期,在那个“孤岛”上,我的阅读并没有量的概念,但是我对每个字和每个词每个句子都产生过深入的联想和衍伸,有时我就在那空无一人的戈壁滩上,遥望无垠的地平线,我向往远方世俗的生活,就像书里说,我又喜欢这单纯的天地间,就像书里说。

这些真实的感受,书里都能说。

(《三喜的童年岛》是一部文集,此文为作者三喜原创文章,如需联系,请添加作者微信:pheobetime)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