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哲学》《良心文学》慧园书屋(收༵录༵原༵创༵)

【传习录读书札记168】真切方为良知

2022-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传习录下》第242条

一友问:“功夫欲得此知时时接续,一切应感处反觉照管不及。若去事上周旋,又觉不见了。如何则可?”先生曰:“此只认良知未真,尚有内外之间。我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有一个同学问:“我希望致良知的功夫能够持续不间断,但是有时用良知却处理不了具体事务,如果只在具体事务上周旋应对,又感觉不到良知的存在。我该怎么做呢?”

王阳明说,这说明你对良知的认识还不真切,还有心与物的内外分割。我的致良知功夫不求急效,只要认得良知这个关键,平时扎扎实实地用功,总有一天会内心澄明透彻。这个时候,你就会心物两忘,就不会感到心与事难于以致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自己非常明白良知是什么,只是这个良知无法与现实生活相协调,想的和做的无法统一。其实,良知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不是一把固定的尺子,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王阳明认为,真知必然导致真行,不能行就不是真知。

《传习录下》第243条

又曰:“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须胸中渣滓浑化,不使有毫发沾滞始得。”

《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孟子把做人的境界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有善、信两个境界;第二个层次有美、大、圣、神四个境界。思想意识上追求天理就是“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努力遵循天理就是“信”,举手投足都符合天理称之为“美”,不但自己美,还能成为大家的楷模称之为“大”,不但形象高大光辉,还能教化天下,那就是“圣”,圣人发展到深不可测的地步,那就是“神”的境界了。

王阳明说,良知不能真切,怎么可能到“大”的境界呢?所谓大的境界就是能够弘扬良知之学,发扬光大儒家圣学了。

良知的真切不是靠聪明才智能学到的,必须是心中“渣滓浑化”,没有一丝滞碍方可得到。

“渣滓浑化”一说借用了朱子的话,意思是学有所成了。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关于“乐”,朱熹的《论语集注》是这样说的:“乐者,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学其俯仰疾徐周旋进退起迄之节,可以劳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废弛。束其血脉,使不至猛厉偾起。而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学者之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和顺于道德者,每于乐得之。是学之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