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调料:艺术

2016-08-28  本文已影响38人  東西

原创讲述| 央央.重庆堂友

全球社群| 关注公众号dongxi99 回复数字6

联络遇见| 東西堂主 个人公号 DXTZ99

我们为什么旅行,为什么亲近艺术,为什么强调自我意识?

场景一:“一个人在马德里的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看了很多毕加索米罗和那些著名的名字,以及他们抽象的线条和点点。一恍眼,看到窗外的天空在傍晚七八点依旧灿烂千阳跟浮云朵朵,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

场景二:“第二次进梵蒂冈博物馆的时候,特意再次来到西斯廷,这一次我信了我主耶稣。第一次来的时候人特别少,没什么感觉,就是兴奋,然后匆匆走了。第二次进来人山人海,有警察保安一类的工作人员让全世界游人保持安静。我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看着米开朗基罗最最有名的作品,不断地流眼泪,旁边一个中国人看着我哭直接傻掉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哭,也不悲伤,也不欢乐,就是止不住。”

场景三:“我不懂艺术没读过艺术史,连普拉多博物馆里有谁的作品也不知道。就是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的长廊里看到很多大屁股。然后我说,这是鲁本斯,这也是鲁本斯,这还是鲁本斯。走了几十米,我才反应过来,倒回去看标牌,真的这条长廊里大量的鲁本斯,跟其他画家的作品是混在一起的。我居然一幅都没有说错。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艺术,尤其是绘画跟雕塑,在我心中开窍了。”

一、自我介绍

罗马圣天使堡

大家好,我是央央,来自重庆。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后来辞职到重庆一家周报,陆陆续续在生活方式报道和新闻内容生产这个领域工作了十几年,之后创立了报社的新媒体部门。三年前辞职,做新媒体传播和社交微电商,说通俗点就是什么都贩卖的国际化小贩儿。尤其贩卖自在随性的人生态度和一切可能赚钱的东西,白粉跟军火除外。

基本的人生脉络就是这样。

我的全球旅行大约是从2012年开始的,这五年大概去了20多个国家,最远到非洲的突尼斯和芬兰北极圈,最频繁是意大利,一共去了四次还是五次记不清楚了。最有印象的是克罗地亚,还想再去。所以关注我们東西也是因为上面关于罗马、拜占庭、地中海历史和内容非常具有原创性和独特的全球视角。

二、艺术细菌的感染

艺术,是我们普通人觉得很难解释的一个单词。我也从来不迷信或者崇拜艺术。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就像“世界”一样。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真的很难回答。世界是一团白云,是一块一米长的排骨,也是一段轻音乐或者大提琴,或者弗拉明戈。

到欧洲第一次旅行回来,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开始,突然一瞬间对鲁本斯跟提香开了悟。我从来不懂美术或者绘画,着了魔一样在普拉多的长廊里指着一幅一幅差不多的大屁股说,这是鲁本斯,这是鲁本斯,这是威尼斯画派……后来一个人在马德里的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看了很多毕加索米罗和那些著名的名字,看到窗外的天空在傍晚七八点依旧灿烂千阳跟浮云朵朵,我知道那是我想要的。

提香的光线,鲁本斯的大屁股,米罗的点和线,毕加索具有喜感的模特,达利早期的安静绘画,像一束耀眼到灼瞎人的光线,照亮了我从来不想要去懂艺术的心。

生在70年代末尾的我们,从小能够接触到的艺术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跟现在85后90后不同,我家在我四五岁时买的黑白电视机已经是我们那条街的稀罕物,每到晚上,整条街的小朋友都来看,我也这样学会了拼音。

我的遗憾之一就是音乐、绘画从小没有基础,高考前非常喜欢室内设计却没有素描功底,根本无法考虑学习设计,结果学了会计,现在仍然不会算账。虽然自认为对音律有隐隐的天分,却掌握不了节奏跟音准,导致到卡拉ok只能唱那几首古老的歌。

其实这就是艺术在我们人生中出场顺序太靠后的原因,如果小时候有条件,如果我们晚生十几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道路会有很大的不同。世上没有那么多如果,注定该相逢的一定会相逢。人如此,人跟人的缘分,人跟物的缘分,人跟艺术的缘分也是如此。

按照我以前的设定,我是会在退休以后学习一些绘画跟书法的,或者学下打鼓跟跳舞。然而上帝安排我早一些年抵达西班牙跟意大利,早一些时候跟我人设中的艺术细菌相逢。

从高中开始,我最喜欢的知识结构是在建筑跟园林方面。建筑史和实物的交替印证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是最过瘾的。理解各种建筑风格特征最好的方式当然就是在实物面前。慢慢地,我的视野从欧洲建筑中最显性的教堂、广场、民居、宫殿、城堡、花园转移到博物馆和美术馆。因为它们在各种书籍上和地图上实在太耀眼了。再加上那个时候我决志受洗,笃信了基督教,接触到很多宗教史。

在欧洲,宗教跟艺术是两条纠缠在一起的螺旋线,艺术由宗教赞助,宗教借助艺术被大众膜拜,这也客观上让这两个部分的知识和信仰在我心中得到重视。

梵蒂冈博物馆

教堂里大量的教会财富,以及被教皇跟大公们争先收藏的艺术作品,充分陈述了艺术跟宗教密不可分的基情。看过很多教堂很多博物馆之后,其实最潜移默化的是对艺术美感的提升,而不是记得几个人的名字或者认识几个重要的作品。

建筑 → 绘画雕塑 → 涂鸦 → 音乐舞蹈歌剧 → 食物农业 → 成衣时装 → 时尚

大致我的旅行提供给我这样一个艺术形式的转换,最终落到时尚,也是我在报纸工作十几年最擅长的领域,也从旅行途中得到重新的认识。以前理解不了的材料和运用,或者穿不出那个味道的极简主义,或者西西里的繁饰等等,都一一得到答案。

所以,现在,我尽量让女儿多接触艺术的各种形式,让她有机会去体会艺术。

三、自我艺术体系的建设

其实一直觉得作为一个有完整世界观的成年人来说,已经很难去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但不断旅行的经历让我对古罗马史、欧洲艺术史、乃至达芬奇神秘学等领域萌生了兴趣。

看了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历史》,不喜欢历史、政治、哲学、军事的我居然开始对罗马军团的阵型和西塞罗的政治演说而激动。

以前心里想过“艺术都有历史?太可怕了!”而现在恨不得有机会到美院修读艺术史,凡是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有关的一切书籍都成为我的主要研究对象。弗洛伊德对达芬奇孩童时期就开始的心理分析更是让我读得饶有兴趣。以前热爱的建筑风格,现在转向对建筑师本人的传记、文物保护与修缮、地域性宗教性对比……让人产生了不同维度的新认知。

这一切来源于不断的旅行带来的视野的扩大。

个人知识边界的拓展是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让人开心的大发现,碎片化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知识边界从原来的国家领域扩展到洲际,是一种很爽的感受,不亚于哥伦布的航海大发现拓展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

这是我们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这也是我这五年用一半以上的收入去旅行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我生活太惬意,每年2-4次出国旅行,有时甚至带土豪家庭或者七八个家庭和亲子游太剽悍了。他们不知道一个不存钱的人除了基本生活费几乎把所有钱都投入旅行的理由,也不清楚一个年收入二三十万的人为什么看上去比年收入一千万的人过得更恣意妄为。

当然,他们也理解不了一个年近不惑的女人没有太多存款却可以有一千种商品可以出售赚钱的能力。在这种通货膨胀离谱的时代,出门旅行比存钱更有价值,得到的回报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我们为什么旅行,为什么亲近艺术,为什么强调自我意识?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跟其他人不同的部分。

最后:庞贝和威尼斯

以及3000年难得一遇的我


東西堂出品,转载及投稿与合作可通过邮箱dongxi99@qq.com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