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胡同,寻故事

2018-09-18  本文已影响34人  七色糖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但从记事起就特别喜欢看一些以北京为生活背景的电视剧和电影,感觉剧中的人物,无论出身高低,阶层上下,年纪大小,都活的特别闲适,给人一种随你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稳妥感,特别让人羡慕,渴望着什么时候也能拥有这波澜不惊的心态和安稳闲适的生活。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但却总扮演着皇城的角色。北京居民在古代那是生活在天子脚下的第一等人,如此皇恩浩荡,自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优越感,这也不难理解老北京人的坦然生活态度。

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相当大一部分文人墨客都曾把北京留在了他们的作品里,而也有不少的作家、学者生活在北京,也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增添了分量。

说起北京你能想到的东西有很多,比如长城,比如故宫,比如天安门,鸟巢,水立方等等,但北京还有它特有的你无法绕开的印象,那便是四通八达的胡同以及胡同中的林林总总,细细碎碎。

老舍笔下的《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陈建功的《找乐》《放生》这些名篇佳作都是构筑在北京小胡同的基础上,由此称胡同是文化意义上的北京形象也不为过。

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北京人说不清,外地人就更无从考证,只是有句俗说的好,“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胡同里有大胡同,小胡同,而胡同的名字也是各有渊源。有以行业集中地命名的手帕胡同,也有因皇家储存物料得名的惜薪司胡同,皮库胡同,还有以人名和官阶命名的石老娘胡同,无量大人胡同等等。胡同的名字来历各不相同,但每个胡同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或者口口相传的趣事。

曾经,这条胡同是身份煊赫的皇亲国戚的府邸,又或许那条胡同是普通市井小民的陋宅,但现如今都被时光斑驳成了寻常百姓家。胡同里的老居民们有做工的,有经商的,还有很多小摊小铺,最让人惦记的却是那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叫卖的。

北京胡同的叫卖声也是很有特色,听起来格外让人身心荡漾。

春日里听着“蜜来哎葫芦 冰糖儿多哎 咧。”感觉生活像是加了蜜;炎炎夏日里那一句“酸梅汤桂花味,玉泉山的水、东直门的冰,喝到嘴里头凉飕飕”。感觉听到这句就透心凉,心飞扬了;秋日里“呦 甜葡萄哎 还有那郎家园的嘎嘎枣来。”丰收的感觉喜洋洋;冬日里“油又清来面又白,仍到锅里边漂了起来,越炸越炸赛过烧鹅来,好大个的那是油炸鬼哎。”暖乎乎的嚼起来,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胡同里生活的人们在美食的滋养下生出的热情熟络。北京人之间都是礼貌合谐的,人们见面爱打招呼,声音清脆红亮,抑扬顿挫。旧时的北京人特宽厚,不论职位高低皆可称爷。二道贩子叫倒爷,瞪平板三轮的叫板爷,暴发户叫款爷,耍嘴皮子的叫侃爷,听上去尊敬又阔气,而北京胡同里的这些爷们也非常受用这些称呼。

胡同的事是否很有意思?近期由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胡同的故事》一书是精选四十余位著名作家的关于北京胡同的散文合集。书中讲述了胡同的历史,胡同的由来,胡同的布局,但更多的是胡同的各种情缘,真真切切,虚虚实实。

我喜欢北京的胡同,也在这本书中更多的了解北京的胡同,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胡同,可以让后来的人有机会去了解它,感受它,爱上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