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备受质疑到口碑逆袭,揭秘《陈情令》诞生的故事
2016年春,一个年轻的团队拿到了一个炙手可热的IP,甚至早于其他所有版权方。
这个年轻的团队,叫做「新湃传媒」,团队成员普遍90后,是国剧市场上名副其实的新锐之师。
而这个炙手可热的IP,就是《陈情令》的故事原型。
3年时间,团队选择静默,口风压得很紧。开启宣传之后,官微闭麦1年,直至《陈情令》开播当晚方才重新发声,包括接受了1号的独家专访,陈情3年的创作故事。
「改编这部作品第一大的难点就在于关注和期待,而我们希望给予主创潜心创作的时间、机会和环境,而不是在过程中因为舆论对创作造成影响」,《陈情令》的总制片人、总编剧兼艺术总监杨夏表示。
因为在这3年之中,他们要克服一个更大的困难——统一创作思路。
「因为涉及原著小说,不仅在观众心中,甚至在主创心中,每个人对作品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认知。云深不知处是什么样子?魏无羡是什么样子?江澄使用的紫电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统一创作思路,一人一个版本构想,那么出来的作品势必是割裂的、冲突的,这是小说改编影视成也败也的关键所在。因此,最重要的,便是保证『创作意图』能够不被折损的执行下去,让完整集合了主演、配音、美术、造型、特效等等所有工种的作品,是能够凝聚成同一股力量、同一个灵魂的。」
如今已播了14集的《陈情令》,在笔者看来,其流畅性、完整性都有不俗表现。而它的「创作秘密」,便是如何将「创作意图」完整地贯彻始终。
「内容向」的创作意图:群像式的仙侠风骨
杨夏说,在规划《陈情令》的创作之初,最先确定的便是两个核心方向是「创作意图」。
一个是内容向的,一个是视觉向的。其中,内容向更占主导,因为视觉向的很多创作思路、设计方向,也都是生发字内容向的基本定位。
他们为内容向的创作意图,定下了两个中心——
其一,在类型上,《陈情令》要做的,是有别于以往仙侠题材的新型表达。既不是一个大男主的打怪升级,也不是一对仙侠情侣的偶像剧,而是「群像式、全景式」的磅礴恢弘的仙侠江湖。
这也是杨夏最初看上原著的一个原因,她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在人物的丰富性、多样性上写得出彩的故事,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特点、逻辑、命运、归宿,无论正面、反面人物,皆是如此。所以也才会出现,剧中的几个反派角色薛洋、金光瑶,反而会被观众取了昵称,受到喜爱的原因。
其二,在主旨上,《陈情令》要表达的,也不是小情小爱,而是基于志同道合的信任之情、知己之情。剧中的双男主魏无羡与蓝忘机,一个看起来至「邪」,一个至正,一个饱受万人唾弃,一个深受万人敬仰,然而无论世间的误解、亲友的疏离,他们之间从未有过所谓的正「邪」两立。虽修非常道,但行正义事,彼此之间有如此的默契与信任,基于对彼此心性的知根知底。
杨夏说,在第7集里,魏无羡放天灯时候说的一句话就是这部剧主旨最好的注脚,「愿我魏无羡,能够一生锄奸扶弱,无愧于心」,而观众继续往后看,将会看到蓝忘机对此景、此话有一个呼应。到此之时,可能更能理解本剧的创作意图。
在这样一番总的内容向的创作意图确定之后,由此才能步调一致地展开更为细化的、具体的创作工作——
首先,进行各种基本梳理与设定。
团队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进行了世界观与人物的梳理与设定。世界观中,包括了世界地理、世界文化、法术体系、历史时间轴等的各种细分内容;人物中,不仅包含了传统人物小传的基本元素,而是以「人物信息卡」的图文形式,把人物的身高、体重、外貌、爱好甚至推测的星座,以及人物从出生到离世的完整故事,都进行一一梳理与设定。
其次,进行多种叙事版本的比对。
原著是一个以插叙贯穿全书的叙事模式,以十六年后的一条主线为核心,不断牵连出十六年前的往事,十六年前与十六年后彼此推进。在文学上,它有不俗的阅读体验,然而,在影视上,它却对改编带来了一定挑战。
这便是《陈情令》的剧本改编工作中最纠结的一件苦事,他们为难于究竟这个故事从何说起,如何说来。为此,编剧团队出了3个版本的50集分集大纲,以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式进行叙事尝试,最终在反复斟酌之下,选择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版本。
在这个版本中,原本十六年前、十六年后相互缠绕的时间线被分离剥开,除了剧集开篇,都按正常时间顺序故事演进。而由于原著中,只有十六年后的一条主线,因此在调整时间线的叙事之后,《陈情令》在改编中为十六年前也增加了一条寻找四块阴铁、铸成阴虎符的新主线。
这条主线的意义,一方面,是串联十六年前的故事碎片。因为原著十六年前都是通过回忆闪回的形式片段式地出现,本身不够连贯,所以需要一条新主线才能完成独立叙事;
另一方面,是保留十六年后的精彩剧情。因为原著十六年后剧情较多、十六年前剧情较少,为了不让剧本结构头轻脚重、比例失调,也为了将原著所有情节尽量多的保留,主创团队也将十六年后的部分剧情有机地串联到这条十六年前的主线之中。
杨夏说,「这个改编可能不是完美的,可能也有遗憾的,但是是我们当时能选择出来的、目前呈现出来的比较好的剧本结构。我们努力要去达到一个平衡——既要保证普通剧集观众能够看得懂剧情,又想尽可能多的保留与还原原著。所以,现在看到的《陈情令》几乎保留住了原著的所有事件。」
「视觉向」的创作意图:融通千年的东方审美
主创赋予《陈情令》在视觉上的「创作意图」则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比较重要的东方审美、东方美学。
但是,《陈情令》并非一部历史正剧,他们想要传达的这种「东方审美」,不是拘泥于具体某个朝代的,不需考古于具体某件器具的,而是以东方美学为轴心,找到各个文化落点,采撷五千年中国文化中与之匹配的美学精华,呈现一个融通的、写意的「东方审美」。
确定这个「创作意图」之后,便可以更具体的执行下去——
首先,以「五大家族」的不同风貌为中心,为他们寻找各自的文化落点。
姑苏蓝氏、云梦江氏、兰陵金氏、岐山温氏、清河聂氏,五大家族像是这部戏的五根台柱,撑起了这个大戏台,让这么多的人物、这么多的情节在此上演。
而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家学渊源、秉性特征,各有各的文化景观。以姑苏蓝氏为例,《陈情令》为其找的文化落点,便是「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取其既有魏晋之风骨、又有士大夫之规束,而这正是姑苏蓝氏的家训——雅正。
其次,围绕着这个「文化落点」,各个工种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分工协作。
以姑苏蓝氏为例,在确定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这样一个创作之上的「中枢理念」之后,包括场景、道具、造型、特效各个工种就对姑苏蓝式有了一个更具象而统一的理解,也就能保证各个工种围绕着一个共识进行协作、创作。
比如,在置景上,主创就将具有「魏晋风骨」、「士大夫阶层」文化感受的美学元素,都叠加到姑苏蓝氏云深不知处的创作当中。一方面,大面积、素雅的白色墙体,配以沉稳、偏黑的木色柱子,呈现云深不知处端庄之感;另一方面,大量运用苏州园林的细节,月亮门、卷云纹、白石子、小桥流水,又显示了姑苏蓝氏精致的一面。这便诠释了姑苏蓝氏雅中有正,正中有雅的家门之风。
又如,在造型上,在为姑苏蓝氏名士蓝忘机做造型之时,便有意在衣领、袖口、腰带等细节之处,增加层层叠起的设计,显示出束缚、端方而有细节之雅的人物形象。
1号结语
看了作品,做了采访,笔者一大收获,便是这样一部作品,竟然出自一群以90后为主体的新人创作团队之手,分外感慨——
因为熟悉这部IP,所以对他们的认真、细致、用心,更受触动。
比如,「江澄的择偶观」「蓝老头与藏色散人的往事」,这些在原著作者微博中留下的笔记便没有一丝刻意地在剧中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这支年轻的团队,显然是做足了功课,下足了功夫的。
作品也许从来没有完美之谈,但透过它,却让笔者感受到了一种行业代有新人出的朝气,这群年轻人,既最大程度地尊重原著,也认真务实地考虑市场,既能够沉得住气三年潜心创作,也有关于文化、关于审美的独立表达。
愿,不浮躁、有章法的年轻创作团队,年年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