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馆•小实城

读书之思

2014-05-25  本文已影响145人  丘八老爷

为什么要读书?

        这个世界的节奏是如此地快,以至于我们常常匆匆上路,却在路途中迷失了起行时的方向。我们做事常是如此,读书是否亦是如此呢?为什么读书?可能好多人并未细细想过。

         先贤有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简言之,读书可以财色兼收。“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文公提到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变换精神面貌。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在散文中写到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

        所以,为了博学多才,我们要读书;为了气宇不凡,我们要读书;为了在这滚滚红尘中出人头地,我们也要读书....

读什么书?

        读书既然诸多好处,当然是非多读不可了,可是读什么书呢?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选书确实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在我看来,选书须得因人因时因读书的目的不同而不同。有些人读书是为了知识的获取,这个时候就需要选专业知识性比较强的书籍,可以依据专业权威人士的推荐,或者考虑好书中推荐或者提及的书籍;有些人读书是为了休闲,就只需挑选轻松愉快的书籍,在闲暇的时候翻翻就行了。

        另外,读书一定要读好书,读内容积极向上的书籍,这方才是有益处的。在不知道哪本书好的时候,优先考虑领域专家或者知识领袖的推荐,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也是首选,因为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与沉淀。判断书的优劣时,我习惯先看作者,一般作者是位高人,内容通常也会是高见;再看出版社,好的出版社出版的作品,质量也会有相应的保证,因为作品的出版会经过出版社的严格审核,因此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相当于经过专业审核后的推荐;最后还可以大致浏览书籍内容,基本看前面两个就可以确定好书了,但是有些时候由于个人知识水平问题,作者并不一定了解,也未必都是名出版社出版,所以为免错失,还可以先大致浏览书籍的内容,浏览完后书籍的质量基本就能立判了。

怎么读?

        书选好了,读书的方法也是有讲究的。不过在讲方法前,想先说说读书的态度问题,正如周国平先生在其随笔中写到的:“在读一位大思想家的作品时,无论谴责还是辩护都是极狭隘的立场,与所读对象太不相称。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式的理解,其中既有共鸣,也有抗争。”所以,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去理解,读书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不经过自己的思考而全盘接受,那是死读书,收获也是有限的。

        至于说到读书的方法,由于古往今来的书实在是太多太多,为了节约我们的时间,也为了读更多的好书,我们必须做到对不同的书籍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这方面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读书与做人》中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读过之后呢?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读完就完了,之后还有什么要做的。读书好似完成任务,读完就画上句话,着实是个不好的习惯,这也是我一直做得不足的地方。

        当代作家刘墉先生在他的《做个快乐读书人》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成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一大堆杂草,是不可能有好收获的。”冯友兰先生在《读书与做人》中也提到读书要明其理,要将自己对书本的理解用来处理事务,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把书读活了。所以,读书过后我们需要将作者的思想理解消化成自己的思想,并将思想转化成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与校正。另外,在学有余力的时候,可以将读书心得予以总结分享,与他人进行交流,对理解偏差之处及时地纠正,对理解独到之处予以传播,如此幸甚。

                                                                                                                      Created By: 虫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