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荐书|《人淡如菊》:学会适可而止
这一周我预备把亦舒的小说都读个痛快,基于这个体验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写出读后感,希望能够给你选书提供帮助。虽然这个栏目是新开的,但他的兴起是源于某个读者给我的启发,谢谢他的喜欢,让我觉得可以试着写写自己个人感受,所以内容趋向于私人化,仅代表个人意见。一周荐书|《人淡如菊》:学会适可而止
直到把亦舒的《人淡如菊》这本书合上时,我深深的叹了一口气,不仅是对小说人物最后看似完美结局的叹息,也是由小说延伸到现实中看到类似情节的忽然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常说真正的爱情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可是一到现实,人们便变得格外刻薄,他们看不见爱人之间的感情,只以世俗的眼光来评价别人,似乎只要超过一点点界限就恨不得将人说得狗血淋头。
犹记得达达令说到关于爱情,“一旦排除开道德的领域来谈爱情时,爱情是没有界限的,但是如果一旦建立在某种道德、社会共俗的束缚之上,爱情又是另一种呈现模式,所以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指责、比较或者说评价,你只能尽可能去完善你自己的人生。”
所以,在我的理解里爱情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它甚至说非常美好,可一旦我们行驶它的方式失去了正常的航向,它便有了可以被评判的标准,而这个标准是有道德标尺的。就像《人淡如菊》的这份师生恋,一旦一方是有家室,那么它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过去有段时间我非常喜欢看师生恋的小说,不仅是因为这份关系带着禁忌的吸引,更多的是小说中的两人都没有需要负担的责任,也就是说如果剥除了这层师生关系,他们完全就是两个可以恋爱的自由人。
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中的男男女女都不愿遵守这份道德尺度,仅凭个人意愿就随意跨界,每次听到这方面的新闻时我都会不解,为什么这些人甘愿冒世人看好戏以及唾骂的后果去付诸这场“盛宴”?他们是真的不知道,还是说他们从一开始就做好准备只为完成内心的渴望呢?
而这些问题全部都在《人淡如菊》中获得解答,如果好奇的话可以去找来阅读,以及我坚持每次分享时尽量避开书的核心内容,因为我的描述就是为了将你带入读书世界的一个引子。
好了,回到正题。
在《人淡如菊》中我最喜欢的不是乔与教授在一起的时刻,反而是她被妈妈逼着与另外一个男人订婚的这段。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是在我的生活经验中,很多事情作为当局者的我们是知晓它的对错,知晓自己应该作何决策的,并不是一味的沉浸其中,所以当度过爱的狂热期后,乔开始正式问题的存在,也同时在寻找挽救的机会,这何尝不是我们在发现做错事后的做法。
爱情是人生的一部分,它的意义并不只是让我们学会如何爱一个人,或是寻找灵魂伴侣,它同生活息息相关,从我们出生在这个时代时,就已经设定好了相应的规则,它从来不会阻止你去打破,但你要懂得每次抗争背后如果没有绝对的资本,你会活得比最开始还要辛苦。
而这份辛苦不仅来自于你必须正视自己最开始的糊涂、错误,还包括你从此刻起又给自己内心设定了一条规则,它会成为你接下来做任何事的标尺,也可能成为你内心的禁忌之地,甚至影响到你未来的生活。
但最怕的不是犯过错误,而是你无法跨过这道坎,你会反复质问别人为自己开脱,直到问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若得到还好,若得不到你会终生为此而陷入其中,再无其他事可做,这样的结局才最是令人惧怕、叹息。
我想这也是亦舒师太通过《人淡如菊》这本书来告诉我们,不仅仅是爱情,任何事上都需要懂得适可而止,不仅是为成全他人,也是为圆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