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苦易,同甘太难!
“同甘共苦”这个词语应该分成两个阶段来看,同甘与共苦;人们只知道“共苦”容易让人走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而“同甘”似乎太难,因为胜利的果实本身就带有自私的味道!

当年的勾践有“卧薪尝胆”之举,身边的大臣范蠡和文种可谓居功甚伟!在勾践被囚禁在吴国的马棚中时,是范蠡和文种一直陪伴和鼓励勾践,让他忍受和面对残酷的现实,在隐忍中等待回国的机会,并伪装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模样来麻痹吴王;一代君王曾威风不可一世,现在却沦落为阶下囚,成为别人的马夫,领着自己的大臣住在马厩里,勾践也不止一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愿苟活于世上;范蠡是百般劝慰,煞费苦心地指导和策划,这才有了若干年后的灭吴之壮举!

按说,范蠡在这件事上是功不可没的,可是,他却与勾践有了种种间隙!既然已经功成,何不就此隐退?看透了勾践的为人之后,他依然选择与西施泛舟远去;临走之时,他留给大夫文种一封书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何不去?”文种没有走,他觉得是时候与君王共享富贵了,结果却被害死!
通俗演义《大明英烈》中记载,朱元璋在建国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社稷,也曾有“炮打庆功楼”的行为!且不论真假,但这些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人,从心底来讲都是自私的,只是被环境抑制而已;一旦环境允许,它将会彻底爆发!

商鞅的变法,为秦国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最后的结局呢?商鞅被无情地处以极刑!有时是环境所逼,不得不这样,可不管怎样,“同甘”是没有盼到!

不管是帝王,还是生活中的老百姓,能和自己的团队一起走到最后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而为了一点金钱或是蝇头小利分道扬镳的人,枚不胜举!
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也许是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吧!虽美,却不容易实现。但,我们的生活中,也同样有相辅相持的感人事迹!
又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上是不是变成了讲课做题的前沿阵地?是不是忽略了对人灵魂的塑造?是不是已经对孩子的成长麻木了?
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抱怨孩子没有团队意识,不顾大局等等;可是,我们交给他们如何去识大体、顾大局了吗?我们的课本上没有这一课,但,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这是一门必修课!因为他们始终是要生活在人类社会的圈子里,接人待物,为人处世是永远无法逃避的!
一定程度上讲,能善待别人,肯与别人同甘苦,共患难,他才会很好的与这个世界相处!
学会甘苦与共,才是最好的世间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