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每天写1000字

阮玲玉:如何从底层逆袭?

2020-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意安安废影旧文

印象中,对阮玲玉只停留在笑眼盈盈的黑白明星画报,和25岁吞食安眠药去世后留下的遗书“人言可畏”里。

遥远得好像和我们毫无关系,最近重新读了写她的书,越读越觉得该分享给身边的每个女性:

出身贫苦的阮玲玉如何从底层逆袭成为大明星?

阮玲玉为什么总是遇见渣男?

阮玲玉根本不软弱,为什么自杀?

她短暂的25年生命中,很多场景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很大的警示作用。预计会用3篇文章,从原生家庭、爱情、事业三方面去试着探索她的悲剧根源。

愿每个女性都能笑脸盈盈地一直美好着。

—————————————————————

1910年,风雨飘摇。

维新立宪失败,腐败的清政府熬过了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却熬不过气数已尽的最后一年。列强忙着疯狂瓜分中国,政府忙着一起压榨百姓。

4月26日,上海。

用荣,老家广州,父祖辈都是种田为生的农民。但随着农耕凋敝,越来越吃不上饭,他千里迢迢跑到上海打工,成为亚细亚火油栈最底层的一名工人。

亚细亚火油栈和用荣家隔着一条黄浦江,和今天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他每天必须起早贪黑、长途跋涉去上班。

不过他不是挤地铁也不是搭公交,而是硬生生靠一个多小时的步行。

那天和平时也没什么不一样,用荣又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了一个多小时路回家。打开家门一看,孤身一人的大肚老婆冷不伶仃地给他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

叫凤根吧。

是的,凤根就是阮玲玉。而这对贫穷但顽强的夫妻,就是阮玲玉的父母:

阮用荣和何阿英。

阮玲玉一生有过三个名字,每个名字都伴随着她命运的重大转折。

凤根这个听上去土气的名字,是原生家庭中,爸爸对她最朴素希望:

好养、命硬。

这个劳苦一生的男人怎么也不会想到,20年后,他的孩子真的能飞上枝头变凤凰。

当然,这都是后话,生活的苦难还在眼前。

阮玲玉小时候经常生病,但是家里经常穷得没钱医。阮玲玉有个姐姐,也因为病弱没钱医死了,还不满3岁。

有一次,阮玲玉突然抽搐,慌乱送医时,何阿英摔断了手臂,还是没钱医,落下病根。

幸好阮玲玉真的好养、命硬,她熬过了多病的婴幼儿时期,爸爸阮用荣也有了外国老板安排的住宅,终于不用再日复一日地辗转两地。

阮玲玉跟着爸妈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时光。

虽然没钱,但何阿英总是把阮玲玉收拾得很干净。

而阮用荣常常把阮玲玉架在肩上去看便宜的演出,跟着节奏颤动身子逗她玩。

上海四马路的“青莲阁”茶楼是上海最早进行电影放映的地方之一,阮玲玉的父亲阮用荣在成为工人之前,就曾在茶楼前摆过水果摊。

阮玲玉5岁时,阮用荣带着宠爱的女儿去看了一场歌剧。这对拿命换钱的穷人而言,简直是奢侈的挥霍。

可阮用荣还是确实这么做了。

都说无巧不成书,但是真实的现实世界,有时候却要比编造的书籍更加狗血离奇。

几乎被贫穷喝完了自己生命鲜血的他,却不能料想自己的女儿有天也能成为那洋玩意上的大明星。

但好日子很短暂,一年后,那个外国老板想用地圈钱,火急火燎地把工人们驱逐出住宅区,阮用荣再次奔波在漫长的上下班路上。

小小的阮玲玉常常伸长了脖子盼着爸爸回来——

直到积劳成疾的阮用荣“扑通”倒在下班路上的积水里,手里还攥着给阮玲玉的小玩意,再没有醒过来……

他被葬在了专门埋葬穷人的广肇山庄。坟头似海,生命于穷人,不仅脆弱,而且渺小。

有爸爸宽大的手掌宠爱的日子结束了,6岁的阮玲玉一下从活波开朗变得沉默寡言。别人这样形容她:

居恒静坐,或助母井臼,有洁癖,雅好修饰,一衣一屐,必整洁称体,虽偶有补裰,而不能损其美好。

但不可否认,爸爸宠爱下无意间带阮玲玉看的第一场歌剧,虽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启蒙, 但或多或少让童年时期的她见识到了其他穷人家的孩子不可想象的表演。

虽然只是一场小小的歌剧,却让我觉得这就是劳苦一生的阮用荣给阮玲玉留下的最大财富。

它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难得可贵的思维方式:

不拘泥于苦难的眼前,敢想。

一样都是穷人,有人饿死了,有人病死了。

苦难容易像病毒一样世袭,贫穷也常流连饥寒之人。所有人都战战兢兢地活着,阮用荣却敢花钱带女儿去看歌剧。

他虽然是无意识的,但今天看来却依然可贵。

阮用荣给阮玲玉埋下了一颗种子:

不甘,敢想。

而给这颗种子浇水的,是何阿英。

丈夫死后,为了生计,开始在有钱人家里面帮佣。辗转之下,来到了后来影响了阮玲玉一生命运的张家。

张老爷清末时任三品官职,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从了商,生意带灰,包括贩卖鸦片。张家太太苛刻凉薄,这般安身之处也只能是糊一口饭吃,母女二人过的也并不好。

所以何阿英忧患感很强,一直战战兢兢地服侍着,鞠躬尽瘁,一年后总算站稳了脚跟。

但她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依然很顽强,对阮玲玉说:

凤根,你要记住。只要有机会,就别做穷人。

此后,何阿英从自己的牙缝里挤出来钱来,让8岁的还叫“凤根”的阮玲玉改名“阮英玉”去私塾读书,识文断字。

这是阮玲玉的第二个名字。

而这个名字带着这个贫苦女人对女儿强烈的希冀:

林黛玉的母亲叫做"贾敏“,林黛玉每次念书念到”敏“字时都要故意念作别音,以示避讳。

可是何阿英把自己名字里的”英“字放在女儿的新名里,并让她用这个名字开始接受教育,可见她对女儿的期望有多深。

第二年,她又送9岁的阮玲玉去上海崇德女校——

那可是当时只有富家公子小姐才上得起的西式学校。

但何阿英叮嘱她:

不管对谁,千万不要透露自己的家世,尤其不要说妈妈是做佣人的,会被人看不起。

阮玲玉带着沉重的期望去上学,一身孤勇。但确实,更好的学习环境开阔了阮玲玉的视野,也让她结交到了不同圈层的朋友。

四年级时偶然看见了一本叫做《邓肯自传》的书,舞蹈家邓肯触发了她对舞蹈本能般地渴望,阮玲玉省吃俭用地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同时,邓肯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强化了她不甘贫穷,勇于改变命运的决心:

我童年的主要注解是,抱着坚定不移的精神,不断与社会的偏狭观念对抗,反抗生命的限制,并怀着与日俱增的欲望,飞向我想象中或许更广阔的世界……

也是在崇德女校,阮玲玉还认识了谭瑞珍和梁碧玉等志同道合的朋友。

她们一起去看电影,阮玲玉对电影有了启蒙式的向往。

这个时期的阮玲玉,已经在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努力下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蜕变:

从一个懵懂的穷苦女童变成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所见闻、有跨阶层朋友的少女。

在联华公司所出的小传中这样形容那时的她:

亭亭长成,琼葩吐艳,朗朗照人,虽荆布不饰而韵致嫣然。

回望这当中的细节,你会感慨:

阮玲玉父母同时带给了她歹运和好运

歹运当然是让人枯竭的贫穷,它也让阮玲玉小小年纪见证姐姐早夭,顶天立地的爸爸去世。

但好运是,再穷再苦,这对父母却用仅有的力气,把她推向他们能看得见的、看得懂的更好的环境里。

这有多难?

作为穷苦的底层民众,他们不仅苟延残喘,还不认命。这桩桩件件在当时看来都是那么奢侈,那么荒诞。估计换做今天,隔壁多嘴的邻居都会笑话他们:

饿得快要肚皮贴背的一家穷疯子,却还做着春秋大梦,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而且人长期处于稀缺状态,将多度关注当下的收益,而对未来能够得到得更丰厚的回报视而不见。贫穷就是这种长期的稀缺状态,它往往会过度占据我们的心智,让我们很难做出理性的、长远的、更正确的选择。

对当事人而言,这些可能只是当时当下的脑海一闪而过的决定,未必真能料想有天能硕果累累。只是事情总要一件一件的往上拱,由头总要千丝万缕地向上堆积,才有可能成就后来30年代的巨星——

耀眼的阮玲玉。

从阮用荣带小阮玲玉去看人生的第一部歌剧,

再到何阿英送阮玲玉去上私塾,西式贵族学校,

后面阮玲玉又自己用口粮的钱买了一本带有梦想味道的书,

你分明能清晰看见:

贫穷的根茎在被折断,命运的齿轮在悄然发生变化……

下期聊:阮玲玉为什么总遇见渣男?

意安安自摄

关注“意安安废影旧文”鼓励一下我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