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大学生活涨知识

大学里,这三件事远比成绩重要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253人  泡沫菇凉
又是一年军训时

告别了分数为王的应试教育阶段,在大学,我们应该以全新的心态去重新思考和规划未来的生活。

当然,学习是终生的,但考试成绩却说明不了所有问题。大学里面,除了课本以内东西,我们还必须要学会这三件与考试成绩无关却关乎未来发展的事情。

一、多去尝试,让人生拥有更多可能性

大学期间,每个人不管好坏都会有一个专业,而在若歌大学期间接触过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对自己的专业爱恨两茫茫——谈不上喜欢,也讨厌不起来。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本专业的小天地里呢?

其实,在拥有大把时间的大学里面,除了上专业课,我们还可以去尝试一些从来没接触过的东西。

拿若歌自己来说,在学校时曾有人说我声音好听,于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做起了与自己专业毫无关系的电台,没想到坚持了两年多,最后竟然因为我的一档节目《电影情书》成了喜马拉雅签约主播。

世界这么大,如果不去多做些尝试,我们怎么可能知道自己真正热爱什么呢?

二、独立思考,让思想远离浅薄与无知

周国平曾说,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觉醒期,在若歌看来,这种觉醒就是体悟到人格的独立性,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来都不是任何人或者任何机构的附庸。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这是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对人的定义。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拥有思想,如若失去了思想,人就会像苇草般弱不禁风,而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区别,也在于思想的深度。

因此,在大学里,学会独立思考尤为重要。

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让日子丰盛,让精神高贵,让灵魂自由,这才是我们上大学的终极目的。

(ps:关于思想独立,《致那些特立独行的人》这篇文章里若歌也曾做过探讨)

三、接触艺术,提高美学涵养

1981年,经历十年“文革”的中国,也经历了一次“美”的饥荒,于是,那一年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经面世便被抢购一空。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虽然已经生活在一个艺术不再受禁锢的时代,但是,被呆板的应试教育“折磨”了十多年的我们,在艺术修养方面,大多也都处于饥荒状态。尽管我们可能不需要成为艺术家或者美学大师,但基本的审美能力,每个人都该具有。

那我们要如何改变这样的状态呢?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电影,电影有“艺术综合体”之称,多看些艺术气息浓厚的电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美学涵养。具体的内容,以及推荐的电影,在若歌另一篇文章《如何通过看电影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中,已经做过介绍,可以移步去看下。

另外,我们可以上一些相关的选修课,很多大学在线上线下都开设有各种艺术史、舞蹈鉴赏、音乐鉴赏类的选修课,这种既能提高自我艺术素养,又能挣学分的事,自然比窝在宿舍打游戏或者追无聊的电视剧更有意义。

当然,如果你想有些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去图书馆读一些相关的书籍,这里首推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然后是朱光潜和木心,都值得一读。

最后想说,人生如逆旅,大学更像是一场精致的修行,收拾好行囊,穿越旅途的黄昏与暮色,谁又不是在在黑暗中踽踽独行呢?

愿日渐成熟的我们,不背负成见,不心藏功利,终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尽余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