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1%:为什么育儿专家们看不起乐嘉?
上个月,乐嘉带着女儿乐灵儿用四天时间穿越沙漠的事,引发了网络上父母和教育专家们的热烈讨论。一开始多数网友为此举动点赞,可随着乐灵儿晚上睡不着、哭闹、生病、受伤,网友们开始慌了,开始质疑这种“受难式”的教育方式,后来一边倒地抨击乐嘉。
反对声无非以下几种:
1、没有因材施教(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磨难教育);
2、对于女儿过于苛刻(每天20公里徒步,超过了一个4岁孩子身体的承受能力);
3、将父母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乐嘉控制欲太强)。
但这三条又不那么有说服力:
1、穿越沙漠并不是美术、音乐等特殊才能,只需要点勤奋,多走几步就可以做到了。
2、这四天是在沙漠边缘行走,也有雷殿生的专业亲子徒步团队和父亲陪同,是每天徒步20多公里,而非长跑。当然,如果能够准备的更充分,提前买好儿童户外速干裤、电风扇、灭蚊剂等,会更人性化点。
3、乐嘉只是给孩子一个挑战自己的机会。如果孩子一天都坚持不下来,乐嘉也不会强求(按照乐嘉的话,下次再挑战)。如果本来就具有这样的机会,却不敢让孩子尝试,相比于乐嘉,这些父母的控制欲是不是更强?
这也不是“虎爸”教育实践第一次陷入舆论风波,之前《摔跤吧,爸爸》、“狼爸”萧百佑、“虎爸”姜文等虎爸们的教育实践也引发了不小争议——一方面是虎爸们精心安排的严酷训练,一方面是广大父母们的担忧,都有各自的理由。
再进一步分析,这一次次虎爸引起的争议,更折射出了社会上的一些永恒冲突:1%的人(支持志力)VS 99%的人(支持智力)
如果询问一位家长,给孩子报了培训班没?多数都会回答:报了。
如果进一步询问报了什么培训班,大部分都会说:学科辅导。
稍微有点素质教育意识的家长可能会报名音乐、美术、写作、演讲、最强大脑等培训班。若是再进一步询问家长,为什么要让孩子上培训班,几乎所有家长们会异口同声:涨知识,变聪明,见成绩。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培训班再牛,最后能脱颖而出的学员也只有1%,并且这1%在几年以后还能够保持相关学习热情的更是所剩无几。
原因就在于,任何伟大的成就都起源于一个伟大的目标,达成这些目标需要源源不断的伟大动力,这些动力又来自于兴趣和毅力。
兴趣来自于哪里呢?可能是及时行乐的利益,老师和朋友们的鼓励,看起来很美的目标。如果孩子没有毅力,兴趣也是一时的,是靠不住的;相反,毅力可以让兴趣之花盛开。
从个人经验来看,朱熹认为:“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米开朗琪罗说:“天才是永恒的耐心。”
从科学研究来看,现代智商测试之父路易斯·特曼对1500多名高智商儿童进行了长达50年的追踪研究,最终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成就高低不取决于智商高低,而取决于意志力的强弱。这项研究成果最终被评为当年度心理学奖。
乐嘉曾坦言,自己绝对不会给孩子报名学科补习班,因为他深知,对于成功来说,志力重要性远胜智力。无论是他本人(中专毕业),还是他培养出来的选手,比如崔万志(行动不便,语言不流畅),起点都不高,却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赢得了人生的辉煌。
看起来乐嘉这次只是锻炼了孩子的体能,实际上,四天穿越沙漠更是持久战,更像是马拉松,更考验的是耐心。
提到育儿,多数家长都会直接采纳专家的建议,并且不再思考其可行性、真实性、比较价值等更为重要、更为实际的事实。
原因在于,盲从权威这种习惯可以减少我们的分析判断,减少脑力消耗,胜算也比较大。挖掘事实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多方咨询和对比,费时费脑,风险较高。在这种投入和回报比例极其不对等的情况下,人们自然容易习惯性地听从权威意见。
小说家契诃夫曾说:“只要你说话有权威,即使是撒谎,人家也信你。”这就是权威的力量。
当有些专家仅仅列举了乐嘉育儿的片面事实,把意志的拉练当成恶劣的体罚,把设定行为规范当成灭绝人性,并且投之以悲伤的情感,就彻底说服了大多数家长。
但是轻松也是有代价的,因为权威者也会撒谎,权威者也会犯错。
当专家指出4岁左右孩子的运动量最好在一定范围内时,那也只是说明了大多数小孩正常的平均运动量范围,并没有统计到经过刻意训练的小孩能够达到的上限,也没有考虑个体差异。同时,乐嘉也不是一味强求孩子坚持(中途也可以退出),并且乐灵儿最后也做到了,用事实回击了那些权威者的质疑。
西方认为,人性本恶——源自于人的反叛精神。这时根据事实设计精妙的规范,才能够控制住权威者的撒谎心理。同时,对于不可避免的撒谎,我们可以多观察权威者的行动,而非言语;多结合多方面的经验和试验,而非以偏概全。
俗话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就算追求中庸之道,也是取法乎上,才能守中。
大量国际组织的成功实践也在警醒着世人:只有永无止境的奋斗,才能换取最终的胜利。全球瞩目的奥运会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孕育出互联网前身——阿帕网的疯子局DARPA会在全球网罗追求极致的狂热分子,硅谷的创业者会比赛谁睡觉时间少。
从家庭教育来看,当大多数家长还在为是否报名课外辅导班而犹豫时,真正有远见的家长早就开始磨砺孩子的意志品质,并为此费尽心思,只为更强的志力。
当希拉里在外被新邻居打回家时,她的母亲不是安慰,也不是臭骂对方,而是将她拒之门外,并要求她不赢得别人的尊重,别回家。
在李泽钜、李泽楷很小的时候,李嘉诚就经常带他们上街,观察路边报摊上那些卖报小孩苦学的情境;在他们九岁时,就被安排在会议室静坐开董事会,了解会谈之不易;在他们刚刚留学时,李嘉诚只送了他们两台代步自行车。李嘉诚本人也以身作则,戴廉价的日本手表,穿十年前的西装,居住在三十多年前的房子里。
带出宋氏三姐妹的宋耀如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特别重视意志力,比如他常常会带着宋霭龄一起在雨中受淋,锻炼她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还会带着三个孩子野外徒步,期间会一起抵挡食物的诱惑,忍耐饥饿,以此训练他们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
这些行为在常人看来是多么的极端和偏执,肯定会被认为很怪癖,可是这些成功人士能够下定决心,忍痛割爱,做出种种行为,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深知意志品质的重要性?训练必然会受苦,小时候都无法吃点小苦头,大了就更难面对大挑战了。
积小流而成江河,积小善而成大德。为善不能知足!
从短期看,重视智力的家长,带出的孩子可以跑在前面;但是长期来看,忽视志力因素的家庭,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等家庭的悲剧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过去,勤劳的人可能会因为学习资源不够,没有公平的评价标准,而只能忍受低工资、差教育和希望渺茫的未来。
可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当一切都触手可及(方法论、良师、团队、投资人等等),勤劳和志向的力量将会因此产生复利效应——几何级数地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源,而容易被情绪影响的智力将会不断出丑,节节败退。
这也能解释:
为什么91年的李叫兽能成为百度副总裁?
为什么非漫画专业的92年的陈安妮能够将快看漫画做到9000万用户?
为什么哈佛大学的辍学生扎克伯格能够在32岁晋级“美国400富豪榜”第四位?
因为,他们很可能从3-4岁就开始积累毅力、树立志向,并且不断坚持着,然而99%的专家可能到了大学毕业都还没积累什么志力,也没有看得起乐嘉的耐心。
而这正是大多数育儿专家看不起乐嘉的根本原因。
【文末彩蛋】
附送全文结构图,作为坚持阅读到最后的福利:)
我是热爱教育事业的涂画叔,愿我的思路能为您带去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