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泉
谢鄂军是一名地质工作者。二十年前的一天,他来到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昂仁县搭各加开展野外考察。中午时分,他正在一条小河旁边休息。突然,他感觉脚下的大地颤动起来,耳边传来隆隆的响声。紧接着,他旁边的一个小水坑里,泉水开始咕咕往上涌,一道白色的气柱也随之升腾起来。多年的野外科考经验让他明白,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几乎就在他跑开的一瞬间,一股热流猛地从泉眼当中涌出,所幸躲闪及时,才没有被滚烫的热水伤到。这突如其来的景象让谢鄂军十分诧异,腾空而起的水柱直径有两米,高度接近二十米,顶端升腾起的热气直冲云霄。一时之间还未明白怎么回事时,谢鄂军凭借经验猜测自己会不会是遇到了间歇泉。
间歇泉是大自然的奇观。它是间断喷发的热水泉,是大地的眼泪,每一次喷发都好像大地积蓄了太多的悲伤而瞬间释放,顿时泪如雨下,涕泗滂沱。一旦能量释放殆尽,涌泉偃旗息鼓,地表又会平静如初。间歇泉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因此在地球上并不多见。人们仅仅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俄罗斯勘察加半岛、新西兰、冰岛等少数几个地点,发现了壮观的间歇泉。
资料显示,20世纪初,我国科学家曾经在西藏南部发现了一些间歇泉的踪迹。可由于这些地区高寒缺氧,人迹罕至,有关藏南间歇泉的科考记录并不完整。目睹间歇泉喷发的谢鄂军赶紧拍摄下难得一见的奇观。泉水持续喷发了十几分钟,然后渐渐停了下来。谢鄂军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做了记录。
为了弄清这是偶然喷发还是周期喷发中的一次,谢鄂军决定留下来继续观察。在原地等了近五个小时,可是泉眼悄无声息,好似鸣金收兵了。毕竟还有其他科考任务在身,不能耽搁了,谢鄂军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回到拉萨的谢鄂军总是惦记着那次喷发奇遇,常常拿出笔记和照片来看。时而兴奋,时而眉头紧锁,如同面对哥德巴赫猜想一般。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的老忠实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间歇泉。它非常准时,仿佛被电脑程序控制一般,总是每隔约90分钟喷出一次,从不让人失望。正是老忠实泉引发了谢鄂军的困惑,搭各加热泉的喷发周期显得难以确定。而且,仅有的一次喷发记录还很难判定它是间歇泉。那它到底是不是间歇泉呢?二十年过去了,谢鄂军对此念念不忘,总是想故地重游,去探访当年的热泉,去解开心中的谜团。
验证藏南间歇泉的存在,以及找到喷发的规律,这是科考队此次考察的任务。拉各加如今已经更名为打加。科考队此行先到拉孜县。记着在旅店屋顶上发现了许多拐杖,旅店里有一个很大的温泉池。在这里泡温泉,并配合臧药,可以治疗不少疾病。关节炎、痛风、骨折等病人,拄着拐杖来到这里泡温泉,坚持一周、两周、二十天不等,大多治好了,拐杖就不用了,放在屋顶上成为温泉具有奇效的见证。
第二天,科考队继续出发,不多久抵达打加。在温度零下12摄氏度的条件下,一条小溪并未封冻,岸边一缕缕白色的气体清晰可见。走近一处冒汽点观察,原来是个泉眼。沸腾的泉水源源不断涌出,生鸡蛋放入泉眼,不到十分钟就熟了。一个没有泉水的地方也在冒气,蒸汽温度达到82摄氏度。大家索性把带来的凉包子放到气口蒸起来,几分钟后,一顿热气腾腾的午餐,就在天寒地冻的荒滩上准备就绪了。
大大小小几十个热气沸腾的泉眼,说明地下存在高温热源。二十年前的热泉喷发就在此处。谢鄂军心中有些忐忑不安,那便是当年的喷泉是否已经消失了。热源和独特结构是形成间歇泉的必备条件。有一个大的水室,周围连通着很多裂隙,也就是补水系统,水室上部还有一条叫做喉管的狭长通道与地面连通。这些独特构造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大自然并不轻易塑造,而是轻而易举的破坏掉。俄罗斯勘察加半岛上的90多个间歇泉,在2007年6月的一次地震后消失了一半。
谢鄂军用矿泉水瓶提取了泉眼的水样,拿回去做进一步检测。结果显示水中的砷、氟等元素含量超出普通地表水的几十倍,这些是有毒有害元素。热泉附近有硫磺和臭鸡蛋(硫化氢)的气味,这些是有毒的。这些水中的矿物质却有着治疗疾病的神奇功效。
数十年前,此处的热泉喷发在一个大塘口。后来转到一个裂隙上,也就是谢鄂军二十年前发现的位置,当时每天有3至4次喷发。后来,喷发的位置又回到大塘口。这无疑是间歇泉,但如今已经停止喷发,这个结论让大家感到比较遗憾。漫长的等待、艰苦的长途跋涉、艰难寻找与确认,可惜间歇泉已今非昔比。2号泉眼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