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为什么我常常说国产剧没有三观

2016-08-30  本文已影响13641人  Sir电影

最近,有部国产剧频频在Sir朋友圈出现。

既然躲不过,就去撸几集。

难怪受追捧。

它可以说是近年来,极少数真切反映当下教育现实的国产剧——

《小别离》

目前,豆瓣评分8.2

它定位精准,号称“首部聚焦中学生留学教育大作”。

大作?有点夸。

(虽然剧名的确起得像张爱玲写的……)

但探讨中学生出国留学热,确是头一回。

痛点找到了,那讲了什么样的家庭故事呢?

主打的三个家庭,就是目前中国最典型的三个阶层。

富人阶层,张小宇家。

奈何这个孩子小宇是个学渣,典型的气死爹妈型。

在家,是个麻烦。

成天和后妈过不去。

噪音攻击法

暴发户老爹气儿子不上进,又不忍小娇妻受气。

一条路——

出国留学!

接受国外教育,还眼不见心不烦。

高,实在是高。

想走捷径的,还有中产阶级,方朵朵家。

孩子朵朵,是学农。

爸妈盯得紧、学得苦,成绩还只能混个中游。

一不留神,名次就百名开外

为了分数,家里经常鸡犬不宁。

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个分数机器

找个出路吧?

国外,听说就没有学业压力。

竞争压力也小,哪里像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家人亲戚一碰头,留学啊!

同样是出国留学,如果说富人阶层是说去就能去。

中产阶级是想去要努把力。

那么,普通工薪阶层呢,却也不弱——

去不起也得去!

工薪阶层的娃儿金琴琴,学霸。

铁打的年级前三,冲击重点的好苗子。

爹妈普通,一个是出租车司机,另一个社区护士。

琴琴妈一听学渣学农家,都想出国接受更好的教育。

自己的学霸女儿怎么能输在这里?必须出国。

卖房卖车,砸锅卖铁也得出啊。

下一代能翻身呐!

一道教育题,三个不同阶层的市民家庭,击中了当下99%观众。

击中面积如此大,一点不奇怪。

因为在Sir看来,我们一直都信一件事——读书改变命运。

从古到今,我们的成语俗语吉祥话,逃不过“读书”两个字。

酒有“状元红”,书有“黄金屋”。

小孩子从小就听“鲤鱼跳龙门”。

逢年过节,说的都是“恭喜发财、平步青云”。

普通人改变命运的首选,就是“金榜题名”

Sir理解这种祝福。

我们对“读书好”如此着紧,因为中国的人生,自古出口窄。

科举、高考,是“穷人”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

可这种一步登天式的集体信仰,到今天,几率变得极低……

寒门贵子,变成:寒门再难出贵子

2011年,一位中学老师@linyang2000在天涯发帖,威力如同深水炸弹。

现在的尖子生···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的起跑线上。

2013年,一位银行HR@永乐大帝二世再发同名帖。

关注的还不仅教育资源本身,而是家庭背景。

看起来,寒门子弟的命运已经被锁死。

背景、资源、机遇、平台……哪一点,都没优势。

你站在百米开外的起跑线,人家一生下来,已经接近终点。

《小别离》热播,可以说,是再次激起,并迎合了这种情绪。

三个家庭纠结的“出国留学”,并不为了留学本身。

留学已经虚化成一把尺子,一道划分阶级的门槛

一方面,出国“镀金”谁都想。

另一方面,一提钱就得认命。

人有钱任性,咱没钱认命

“残酷现实”如同公号@超高能E姐所言——

她的核心观点:

在当代中国这个工业化已完成、阶级近固化的社会,“贵子”的养成,很难再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一蹴而就,一定是靠一代代的积累。

好吧,Sir认了。

但Sir也想天真一把问一句:

贵子,就是人生的全部吗?

Sir当然懂,这个世界有多功利。

金钱地位声望三件套,你没有,一大半人都不正眼瞧你。

这不是中国特色。

其他发达地区和国家,同样有阶级,阶级也同样趋于固化。

但在他们的影视作品中,Sir看到有另一种活法。

台湾电影《运转手之恋》中,青年苏大全毕业后做了计程车司机。

他特喜欢这活,因为可以满台湾转悠。后来,他还娶了一个美女交警。

日本电影《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两个年轻人开了一家便利屋。

每天开着小卡车,在大街小巷溜来溜去,有压力,也有自由和开心。

美国纪录片《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就更不用说了。

老头子比尔·坎宁汉,没事就喜欢纽约街头拍来拍去,他拍了一辈子。

卡其色休闲裤,一辆自行车,一台相机

比尔觉得这种日子最好。

拍照以外的任何事都无关紧要,我只关心衣服

《红鳉鱼》里有一句朴素的话。

值得说给所有当不成“贵子”的人听——

红鳉鱼就是红鳉鱼,无论多努力都无法成为金鱼。

但那也没关系,采取行动,让自己变成一条优秀的红鳉鱼就好了。

看到这,估计有人要说:Sir你说这么多,不都是影视故事么,假的。

《破产姐妹》是假的么?

在好莱坞佩利节的媒体见面会上,《破产姐妹》的制片人迈克尔·金说:

我身边,有一大群年轻女子实实在在地打拼,非常努力,却没有任何电视剧写她们。

所以,那两个女主才不是拍脑袋意淫的产物。

甚至主创团队的编剧,也都不是“贵子”。

编剧团队里的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在“破产”中,每一天都在努力为帐单奋斗

有个叫惠特尼的褐发女孩,有一次冲进我办公室挥着刚写好的剧本大声说,“你知道吗,梦想只有在你很穷很穷的时候才会出现!

以上年轻人的活法,都是有着真实基础的“非贵子”选择。

爱操心的七大姑八大姨,估计一定会反驳Sir:

老外有老外的玩法,中国你玩得转吗?

Sir就想说个中国的,而且是亲身例子——

Sir的人生和《小别离》不一样。

一直处于一种“非规划”中。

研究生,没念。公务员,没考。北京,没留。编制,没要。

老老实实上班……做不到。

换来换去,有两样没换。

喜欢电影,喜欢写字。

就轴在这上面,结果最后单干了。

一天14小时地干。

对其他人而言,这可能是一份苦工作。

但对Sir而言,这很爽。

Sir并不觉得这种活法很高级。

但它肯定最合适自己。

借用评论人贾葭的一句话:

你活得可能不是最好,但你可以想得很明白。

所以,Sir从小到大,最反感另一句话就是——

没有(干不成)***,你就完蛋了。

也是这句话,在《小别离》中,多次出现。

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

你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

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是这辈子完了

你只有出了国

才能让你更优秀

在Sir看来,不论是现在的《小别离》,还是之前的《欢乐颂》。

它们都,很像。

优点是现实。

缺点是,太现实。

看这两部剧,Sir都有一种强烈感觉,进入一个司空见惯的,街道大妈拉家常语系。

她们热火朝天地说起教育、家庭,婚姻等话题。

内容一定不新鲜,观点一定不新颖,最后无非是——

一声叹息。

问题是,这些声音,我们在生活里,听到的还少吗?

李安有句话,Sir记忆犹新——

电影不是把大家带到黑暗里,而是把大家带过黑暗,在黑暗里检验一遍,再回到阳光底下,你会明白该如何面对生活。

所以你看,即使通篇如巨石压胸沉闷阴郁的《色,戒》。

最后,还是让汤唯说出那句“快走”。

这是李安的自我剖析——

《色,戒》题材非常大逆不道,本不愿意拍,又无法抗拒其吸引力,这是用女性性心理学对抗父系社会中神圣的对日抗战。

小小的一声‘快走’,把几千年父权结构的东西瞬间瓦解,那是小女子、性欲、不道德的力量,却巨大到让我们深深反省。

这段话,总结起来,就两个字——

自由。

自由表达,自由行动,自由自己。

每个人,都是唯一。

而对他人最大的暴力莫过于,树立一种“正确的标准”,剥夺他选择的权利。

最后,Sir想谈谈山本耀司。

至今仍被他这句话深深吸引。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李安拍《色,戒》,不就是在撞自己——所以梁朝伟才会在拍完后对李安说:“导演,我只是露个皮肉,你要保重。”

这条路很难,但Sir也想去试。

你们一定也想过。

这也是Sir对国产剧最大的不满足——

在种种以“现实”为卖点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只看到现实,没有(独立的)三观。

Sir希望听到更多,为我们这些“找死”的人,喝彩的声音。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请叫我的全名达闻西、红药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