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对中国父母而言,究竟是“父爱的伪命题”还是“为孩
前几日,终于去看了豆瓣评分9.3,已然封神的电影《摔跤吧,爸爸》
但可惜的是刚开始我虽觉影片精彩,却并未完全看懂。
只觉得相较于“有志者事竟成”这个主题,父爱如山似乎只是个伪命题,整部电影更像是在描述一个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作出的种种与世界抗争的坚持和努力。
影片中的两个女儿的个人意志在开始一直是被无视的,她们的抱怨和反抗直至遇到那位“14岁的新娘”才开始转变。而这个契机在我看来却更像是为了强调父爱而刻意安插的桥段,显得突兀且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直到我结合了印度无数女性面临着童婚,强奸,没有尊严活着的社会背景,才开始能体会到这背后深重且隐忍的父爱。因为只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孩子即便无法遇到“14岁的新娘”,也终究会遇到别的事让她认清现实,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
那么问题来了,在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背景下,到底是该尊重孩子的天性,相信孩子让他(她)自己选?还是该作为船长在他生命扬帆起航时,即使违背其意愿也要替他(她)把控前行的方向?
坐标:普通二线城市,工薪阶层。
在我身边以及各式妈妈群中看到太多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业操碎了心。上到倾全家之力购买“破小旧”的天价学区房,下至各种花式兴趣班、学习班,再不济的也得在课外找老师补补课。且这种表现呈现出明显的“热岛效应”,越是城市中心越严重。
“不求孩子出类拔萃,但求孩子不落后于人。”是诸多家长在起跑时的普遍想法,但比赛一旦开始,所有人必然都要卷入这场残酷的竞争中。
正如在幼升小考试中一位妈妈的哭诉:“我也不想孩子那么辛苦,我也希望孩子可以有童年,但是大环境如此,如果我不跑得比别人更快,别人就只会追上我,我不愿意孩子成为被淘汰的那一个”
这样做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那就是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改变他人(即我们的孩子)之上时,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因为其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有自身的意志,很难完全跟随你的指挥棒跳舞,并且每个孩子在综合外力的作用下能力也各不相同。那么在这过程中如果你不能调试好自己的心态,就很容易在他的行为结果脱离你的期待时产生愤怒、沮丧、焦虑、责备等种种不良情绪。
如果你恰巧是有足够经济实力的家长,那么还可以淡定从容,在未达目标时劝慰自己此路不通,换条路走走。但如果你只是普普通通大众一枚,为了孩子已牺牲诸多,那么这必然将导致你的焦虑更加登峰造极。
曾经有朋友问我:你这么重视孩子,为什么不给女儿去买套学区房?我的回答是:不想让学区房成为压垮我生活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家庭而言,买了学区房意味着:我将和家人挤在狭小破旧的老式房屋中,再无余力带着女儿到处走走看看“行万里路”;
在她进入优秀的学校之后为了不让她掉队,我也必须同步进入更高层家长的PK赛中,为她去上各式培训班提供经济支持,从此为挣钱陷入焦灼的情绪中;
我还很有可能因恐慌其学业难有所成,于是在两利相权取其大的情况下,难以用轻松的心态陪伴她玩耍,忽视对她人格的培养和行为的养成;
当她学业无法尽如人意时,我必然会因为巨大的沉没成本,对她产生失望的情绪,影响我们的亲子关系;
若是她的同学都能够借助各色兴趣班而琴棋书画样样俱全时,我还有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力不足,而对老公心生埋怨,影响夫妻关系。
即便在理想状态下,我的付出有所得,孩子刚好足够优秀,那又如何呢?
在香港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正在念小学的女孩,考试第一,花样溜冰、钢琴、武术样样精通,但她仍然感受到来自自己的巨大压力,在比赛中偶尔失手,她便觉得于己是种耻辱。
这种心态并不是个案,甚至可以说是全民精英教育体制下的必然产物。在这种理论下生活的人普遍都把自己的理想状态从现实生活中拔高了300米,于是永远在落差中感到痛苦。
是的,对我而言,与其在苦苦的盲目追赶中丧失生活的乐趣,美好的亲子关系,我更愿意把头埋进土里,不受世俗所挟带,在能力范围内做一个以自身成长带动女儿一起成长的家长。
你也许会说,这是一种不思进取的状态,错了,只是相较于成为《摔跤吧,爸爸》里辛格爸爸那样在特殊社会环境下助孩子摆脱“唯一命运”的强权家长,我更愿意将女儿培养成《疯狂动物城》里的兔子朱迪,让她有足够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做一个体面的普通人。
如果你依然想走一条大多数人选择走得路,那么你必须要做好下一盘大棋的准备,而不是被环境逼着走一步看一步,处处捉襟见肘。
首先,你要对孩子有科学合理的评估,并在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对他的绝对信任。
妈妈群里有位母亲说这部片看了特别燃,让她一下就坚定了不惜一切代价买学区房,为孩子提供最好学习条件的信念,她相信自己付出的一切一定会有所回报。
亲戚劝她:“你这经济条件……”
“影片里不是说了,没有条件我们也要创造条件。”
朋友质疑:“你是不是太走火入魔了……”
她不屑 “谁走在成功的路上时没有嘲讽和否定。”
……
知乎的答主@曾加曾经总结过六种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其中“把小概率事件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就首当其冲。
要知道影片中爸爸对自己女儿的信心是基于自身强大的专业实力以及对孩子天赋的了解,才获取了最后的成功。而你对孩子的信心如果只是来源于一所好的学校,那么现实很有可能会毫不留情地扇你一记耳光。
这样,你还能继续坚定的保有对孩子的信心么?
还是因为信任的动摇更加疯狂地逼迫孩子去追寻你所期望的目标?
其次,作为父母你要有不畏世俗的勇气和强大的执行力。
为了培训女儿成为摔跤手,辛格爸爸不惜以一己之力跟世俗之见相抗衡,原先在村中地位颇高的他必须忍受跌落云端的痛苦以及各种嘲笑质疑;
为了女儿能有合适的摔跤场所和摔跤垫,辛格爸爸武可亲自动手搭建场所,文可发挥智慧创造替代条件;
为了不被学院开除,这位习惯用强悍的态度解决问题的父亲苦苦哀求校领导甚至落下泪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步步克服困难走向目标的过程中,这位爸爸始终是走在两个女儿前方的,为她们创造一切条件,并且不曾以此为要挟,精神绑架两个女儿。
而你在争取优势教育资源作为孩子成才的助推剂之后,是否会作为孩子的“教练”和精神导师,一路为其披荆斩棘,跟孩子共同在成长的道路上升级打怪?
还是在面对质疑时退缩,遭遇挫折时妥协,将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你只学习到精英教育中的皮毛,而未做好系统的准备,那么很有可能教育出的孩子看似外表精致,实则内心沧桑,难以拥有幸福的能力。
我想作为中国的父母,我们需要做的,也许并不是焦虑自己是否没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而是是否有足够明晰的教育思路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注 :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本人。
我是个正在努力码字的全职妈妈,强调与娃同乐,关注妈妈的个人成长,希望我的文字能带给你温暖和启发。
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成长!您的留言或打赏都是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