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的新收获——聆听五小“大阅读教学”观摩课
上午的天气冷清,但和同事们分享了五小教师杨舒涵、丹达学校教师牛宇、珠海市香洲区教师付雪莲的成果,心中暖意洋洋。
她们的风采各有千秋:杨舒涵老师执教【日有所诵】《朋友》和《敲门小熊》,《朋友》重在表达能力的迁移。《敲门小熊》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在绘本细节的点染上还是略有不到。牛宇老师执教《诸神的踪迹》时运用直观可视化的时间轴,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脉络清晰的落实到了思维导图上面,可谓脉络分明。课末,牛老师提示学生在时间轴上找一个转折点,学生各有见解,可见深度。付雪莲老师不愧是拆课高手:添补了杨舒涵老师在观察绘本图片方面的不到位,帮助牛宇老师拆解了人神的多面性,又将人神的共性做了整合,真是高屋建瓴,独到精深。上午学习的最后一项学习是由付雪莲老师倾情分享的的一节荐读课《老鼠记者》。她从引领五年级(1)班的学生赏析了绘本的封面开启了本节课,可谓声情并茂,掌声迭起:她善于激发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从封面、封底和环衬中,她点拨孩子发现了隐藏在绘图里的许多奥妙。当孩子们一再要看书里的内容时,她总是逗孩子们:“现在就是不能看”,她要充分调动起孩子们对绘本系统全面、细致入微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蓄势做足后,她引导孩子们在各种特设文字的暗示下扮演各种角色,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演天赋,用令全场师生捧腹大笑的声调和姿态将自己扮演的角色演绎的惟妙惟肖。之后,付老师和学生们聊了一个与生活相关的话题,为本课画上了句号。
上午的课程让我和孩子受益匪浅。
下午的沙尘暴雨没有阻挡老师们的学习热情。付雪莲老师用略带沙哑的嗓音,为我们拆解了《绿野仙踪》。虽然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但对儿童文学有着纯粹的热爱,因为她纯粹。
付老师把美国的《绿野仙踪》与中国的《西游记》相比较拆评:
《西游记》中不止一次提到,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飞跃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而西天距离唐僧的“东土大唐”正好也是十万八千里。既然仅仅只是一个筋斗就可以到达的西天又何必那般的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的去取经呢?并且路途上险境丛生、群魔乱舞,如此恶劣的环境背景还要一步一步的徒步去西天,多么的“费力”啊!让孙悟空自己一个筋斗飞跃十万八千里到西天找如来佛祖取来《真经》不就可以了吗?
而再观《绿野仙踪》中的多罗茜得到的那双女巫脚上穿着的“魔鞋”。在故事最终展现给读者的是这样一个情节:原来一个人只要脚上穿上这双“魔鞋”,想到哪里只要两只鞋子轻轻互相磕碰三下、心中默念自己想去的地方,便可以瞬间到达。那么在读到这里时,脑海中便感觉这个小女孩多罗茜历尽千辛万苦般的周折到达奥芝国首都拜见“魔术师”岂不是非常的冤枉?这位明代作家可能是想告诉人们,自己人生的起点与终点的距离与自己眼中看到的其他人的生老死别是一致的,人的生死一样,但重要的是人生道路上的过程。人,如果不费丝毫的力气便得到的事物,是不会珍惜的。同时,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取舍与苦求,而不是不劳而获。重要的是过程,结果都是一样的,便可能就是那最后的死亡了!
《绿野仙踪》的作者莱曼·弗兰克·鲍姆刻画的多罗茜脚上穿着的“魔鞋”其起到的思想功效,与吴承恩的“十万八千里”对比,其中心内涵也是亦然:《西游记》中的唐僧在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历之后,终于取得了真经,“真经”可能早已经在其漫漫的取经之路上永存于他的心中了。如果说《绿野仙踪》中的美国女孩多罗茜希望自己在见到奥芝国王的时候得到人生真谛的明示,莫不如说她在前往拜见奥芝国王的险峻路途中就已经得到了她在故乡时未曾知晓的“真、善、美”的人生本意。
孙悟空在西天的取经之路中,逐渐通晓了“善”,修正了自身的“恶”。猪八戒通晓了“予”,修正了自身的“贪”。沙僧通晓了自己的“智”,修正了自身的“痴”。就如同《绿野仙踪》中的稻草人得到了智慧,铁皮人得到了情感,狮子得到了勇气一样.......
在付老师来看,《西游记》与《绿野仙踪》这两部源自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作品,无论在内容表达和教育意义上的本质确实是一致的。生活在世界两端的东西方两个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信仰的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在对待人类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上别无不同。中国的《西游记》与美国的《绿野仙踪》这两部东西方著名的神话代表作品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见解可谓精深,收获实在不浅!